一、正性肌力药
正性肌力药是一类能够选择性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包括强心苷类、β受体激动药、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等。
(一)强心苷类
强心苷类药物多数源于洋地黄类植物,又称为洋地黄类药物。临床最常用的是地高辛(Digoxin),其他还有毛花苷C(Lanatoside C)、毒毛花苷K(Stropanthin K)和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强心苷水解成苷元后,水溶性减少,正性肌力明显减弱,苷元脂溶性增大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严重的中枢副作用。强心苷类药物水解后不能药用。
强心苷类药物能够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导致细胞内Na+浓度增高,通过Na+-Ca2+交换机制,使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排血量增加。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加快心肌收缩速度,使收缩期缩短,舒张期相对延长,有利于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增加心脏排血量。排血量增加,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率减慢有助于增加静脉回心血量,进一步提高心脏排血量并可缓解衰竭心脏缺氧。
强心苷类药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本类药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传导作用,可作用于控制某些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的心室率过快。
知识链接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指心房发生250~350次/min的规则异常冲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指心房发生350~600次/min的不规则异常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肌颤动。两者的共同危害是传入心室的冲动过多,导致心室率过快,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晕厥。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心室以上各部位(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心房)发生的阵发性快速型异常冲动的总称。其中房室结性心动过速最常见,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突然中止、发作持续时间不等,短则数秒,长则数天。其危害同上。
强心苷类药安全范围小,一般剂量已接近中毒剂量的60%,而且生物利用度及患者对强心苷的敏感性个体差异大,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①心脏毒性:是强心苷最常见、最危险的毒性反应,发生率约50%,心脏毒性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②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早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畏食、恶心、呕吐及腹泻;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有眩晕、头痛、失眠、疲倦等症状及色觉障碍,如黄视、绿视症。色觉异常是强心苷中毒的特征性表现。
强心苷拟交感药、利血平、胍乙啶合用,可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钙剂合用可导致迟后除极型心律失常。地高辛与维拉帕米、普罗帕酮、奎尼丁、胺碘酮合用时,地高辛血浓度增高,中毒的危险性增加,应减少地高辛的剂量。
(二)β1受体激动药
本类药物主要激动心脏受体,明显增强心肌收缩性,增加心排血量。详见第三章第四节拟肾上腺素药。
(三)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临床使用的磷酸二酯酶抑制药(PDEⅠ)包括氨力农(amrinone)、米力农(milrinone)、维司力农(vesnarinone)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药磷酸二酯酶Ⅲ(PDEⅢ),减少cAMP降解,增加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内cAMP含量。cAMP作为第二信使,通过信息转导使细胞内Ca2+增多,产生正性肌力和血管扩张作用,使心排血量增加,心脏负荷减轻,缓解心力衰竭症状。主要用于强心苷、利尿药及血管扩张药治疗无效的CHF患者。对本类药能否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延长寿命,尚有争论。
(四)钙敏化剂
匹莫苯丹(pimobendan)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钙敏化剂,具有强心扩血管作用,其L-异构体的活性大于D-异构体。匹莫苯丹的甲氧基在体内发生脱甲基反应,这种代谢物的强心作用比匹莫苯丹更强。
本品除抑制PDEⅢ外,还能提高心肌收缩成分对细胞内Ca2+的敏感性,在不增加细胞内Ca2+浓度的前提下,能提高心肌收缩性,属于“钙增敏药”。该作用可避免由细胞内Ca2+过多所引起的心率失常和细胞损伤,是开发正性肌力药物的新方向。
课堂活动
通过正性肌力药物的学习,对药物如何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cAMP、Ca2+量,从而产生正性肌力作归纳。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