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神经抑制药

三、交感神经抑制药

本类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环节,使交感神经功能减弱而降压。

(一)中枢性降压药

第一代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本类药物通过激动延髓α2受体和Ι1-咪唑啉受体,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传出冲动,使外周血管扩张而降压。但因口干、嗜睡、阳痿、反跳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已渐受临床医师冷落。20世纪90年代出现第二代中枢性降压药利美尼定和莫索尼定等,对Ι1-咪唑啉受体的亲和力远大于α2受体,口干、嗜睡等不良反应较第一代大为减轻。常见的中枢性降压药见表4-1。

表4-1 常见的中枢性降压药

本类药物与β受体阻断药合用时,开始时即产生降压,后有较强的反跳现象出现。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增强本品的降压效果。与妥拉唑林合用时,能减弱降压效果。与乙醇、镇静药或麻醉药合用时,能增强降压效果。

本类药物临床不主张单独使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高级高血压学会颁布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没有将中枢性降压药列为一线药物。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

利血平(reserpin)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对递质的再摄取和储存,导致递质耗竭而产生降压作用。不良反应多,不推荐为一线用药,仅用于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

(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β受体阻断药(β-Blocker)

受体阻断药的分类及品种介绍见第三章。各种β受体阻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本类药主要优点是长期应用无明显耐受性,缺点是对血脂代谢有一定影响。临床常用药有普萘洛尔等。

本类药物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慢、心输出量减少;阻断肾脏球旁细胞β受体,抑制肾素分泌,使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升压功能减弱;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的β受体,削弱递质正反馈机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阻断中枢β受体,使外周交感神经活性减弱。

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对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疗效较好,也适用于伴心绞痛、偏头痛的患者。详细内容见第三章第五节抗肾上腺素药。

难点释疑

如何正确理解β受体阻断药应用于糖尿病、冠心病?

β受体阻断药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绞痛、主动脉夹层、高血压伴心律失常(除禁忌证)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脂肪组织、肌糖原的分解以及胰岛素分泌由交感神经、通过β2受体调节,因此选择性较低的β受体阻断药对糖、脂代谢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但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断药对糖原代谢影响较小而且与剂量相关,在几个重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仍将糖尿病、冠心病作为β受体阻断药的强制适应证。

2.α受体阻断药

选择性的α1受体阻断药常用的有哌唑嗪(prazosin)、特拉唑嗪(terazosin)、多沙唑嗪(doxzosin)、乌拉地尔(urapidil)。本类药通过选择性阻断α1受体,使血管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张力降低,血压下降。本类药最大的优点是对血脂代谢有良好作用,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主要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也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α1受体阻断药与胍乙啶合用,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与二氮嗪合用,可拮抗后者抑制胰岛素释放的作用。详细内容见第三章第五节抗肾上腺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