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氯霉素类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最初是从委内瑞拉链丝菌的培养液中提得的。其左旋体具有生物活性,其结构简单,目前所用为人工合成左旋品。1950年发现氯霉素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这一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知识链接
依据不同类别抗菌药物细菌的作用性质的分类及联合应用
Ⅰ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苷类、多黏菌素类。
Ⅲ类: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
Ⅳ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
1.Ⅰ类、Ⅱ类联合应用可获得增强作用。例如,青霉素类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苷类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这种联合有临床意义。但头孢菌素类与氨基苷类合用有可能导致肾毒性增强。
2.Ⅱ类、Ⅲ类联合应用常有相加作用。Ⅱ类、Ⅲ类抗菌类的作用机制都是干扰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只是干扰的环节不同,有相加作用。
3.Ⅲ类、Ⅳ类联合应用一般可获得相加作用。
4.Ⅰ类、Ⅳ类合用对两者的作用无重大影响,若有联合用药指征时,也可合用,如流行性脑膜炎,青霉素与磺胺嘧啶(SD)合用可提高疗效。
5.Ⅰ类、Ⅲ类联合应用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上应加以避免。例如,青霉素与四环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后者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组织细菌生长、繁殖,而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致使青霉素干扰细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从而降低青霉素的杀菌效果。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品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广谱抗生素。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为快速抑制剂。对G-细菌作用较强,特别是对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脑膜炎奈瑟菌作用强,对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痢疾杆菌作用较强,对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有效,对G+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其他如对百日咳、沙眼、细菌性痢疾及尿道感染等也有疗效。但若长期和多次应用可损害骨髓的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不良反应】 本品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主要表现为:①可逆性血细胞减少;②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防止造成毒性,应严格按照其适应证使用。其他不良反应还有口服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少数患者有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视神经炎、视力障碍等。
难点释疑
氯霉素应严格按照其适应证使用
氯霉素可能对造血系统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一般不作为首选药物使用。现仅用于治疗威胁生命的严重污染,如①细菌性(流感杆菌)脑膜炎严重污染或立克次体感染(多西环素通常为立克次体感染的首选药);②伤寒:目前氯霉素已不作为首选药,而多选用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后两者有速效、低毒、复发少和愈合后不带菌等特点;③其他:与其他抗菌药联合使用,治疗腹腔或盆腔的厌氧菌感染,也可为眼科的局部用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眼内感染。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0.25 g。胶囊:每粒0.25 g。注射液:每支0.25 g(2 mL)。滴眼液:20 mg(8 mL)。
为了避免氯霉素的苦味,增强抗菌活性,延长作用时间减少毒性,合成了它的酯类和类似物,如琥珀氯霉素是氯霉素的丁二酸酯。甲砜霉素(thiamphenicol)抗菌性有所增强,水溶性增强,但抗菌谱与氯霉素基本相同。临床用于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败血症、脑炎和伤寒等,副作用较少。
点滴积累
1.氯霉素结构中含有酰胺键,较稳健,但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易水解;含硝基可用于鉴别。
2.氯霉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广谱抗生素。其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为快速抑制剂。其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即造成可逆性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属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是( )。
A.青霉素
B.红霉素
C.链霉素
D.土霉素
2.可影响骨、牙生长的抗生素是( )。
A.氯霉素
B.青霉素
C.链霉素
D.四环素
3.下列选项中不是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的是( )。
A.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B.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C.影响细菌胞浆膜的通透性
D.促进细菌核酸代谢
4.下列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对伤寒沙门菌有效的是( )。
A.青霉素V
B.苯唑西林
C.羧苄西林
D.氨苄西林
5.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有( )。
A.大环内酯类
B.氨基苷类
C.青霉素类
D.四环素类
6.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
A.耳毒性
B.肾毒性
C.肝毒性
D.过敏反应
7.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的首选药是( )。
A.红霉素
B.克林霉素
C.氨苄西林
D.林可霉素
8.下列对四环素类的不良反应叙述错误的是( )。
A.空腹口服易引起胃肠道反应
B.可导致幼儿乳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发黄
C.不引起过敏反应
D.可引起二重感染
9.治疗伤寒和副伤寒的首选药物是( )。
A.氯霉素
B.四环素
C.土霉素
D.多西环素
二、多项选择题
1.头孢菌素比青霉素稳定的原因是( )。
A.头孢菌素的六元环比青霉素的五元环稳定
B.氢化噻嗪环中的双键与β-内酰胺环中的氮原子孤电子对形成共轭
C.头孢菌素只有2个手性碳原子
D.头孢菌素的侧链在7位
E.头孢菌素的分子量比青霉素的大
2.下列药物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是( )。
A.氨苄西林
B.克拉维酸
C.塞替派
D.舒巴坦E.阿卡米星
3.青霉素结构改造的目的是希望得到( )。
A.耐酶青霉素
B.广谱青霉素
C.价廉的青霉素
D.无交叉过敏的青霉素
E.口服青霉素
4.属于半合成抗生素的药物有( )。
A.氨苄西林
B.氯霉素
C.土霉素
D.米诺环素
E.阿米卡星
5.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主要特征是( )。
A.对β-内酰胺酶很稳定
B.对G+菌作用比第二、第三代头孢菌素
C.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性
D.大剂量时可能产生肾毒性
E.对G-杆菌的作用比第三代差
6.可供口服的抗生素药物是( )。
A.青霉素
B.阿莫西林
C.头孢氨苄
D.苯唑西林
E.氯唑西林
7.克林霉素比林可霉素常用是因为( )。
A.抗菌作用强于林可霉素
B.口服吸收较林可霉素好
C.胃肠反应较林可霉素少
D.抗菌谱较林可霉素广
E.进入血脑屏障较林可霉素多
8.应制成粉针剂的药物是( )。
A.青霉素钠
B.链霉素
C.罗红霉素
D.苯巴比妥钠
E.四环素
9.下列对多西环素叙述正确的是( )。
A.口服吸收快,完全
B.抗菌作用较四环素强
C.可用于肾功能不良患者
D.作用持续时间较四环素长
E.不良反应主要为二重感染
10.理论上分析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抗生素类有( )。
A.β-内酰胺类抗生素
B.氨基苷类抗生素
C.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D.巴比妥类
E.青霉素类抗生素
11.含酰胺结构的药物有( )。
A.β-内酰胺类抗生素
B.氨基苷类抗生素
C.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D.氯霉素类抗生素
E.青霉素类抗生素
12.下列有关氨基苷类抗生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性质较稳定
B.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强
C.易透过血脑屏障,但不易透过胎盘屏障
D.抗菌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E.胃肠道不易吸收
三、简答题
1.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何比青霉素类稳定?
2.四环素类抗生素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溶液中均不稳定,其原因是什么?
3.链霉素和其他氨基苷类抗生素有耳毒性吗?
四、实例分析
1.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因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但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试从结构上分析如何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得到耐酸、耐酶、广谱的青霉素?
2.红霉素自问世至今,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许多不足,如口服吸收不规则、生物利用度较低、在胃酸中不稳定、清除半衰期短、有胃肠道刺激性等,近年来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半合成了许多衍生物。试分析如何对其进行结构改造得到化学性质更加稳定的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