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作用机制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也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抗炎、抗风湿、退热和缓解慢性疼痛。其中有些药物更多地用于退热和止痛,也常称为解热镇痛药。
知识链接
抗炎药
抗炎药是指用于治疗组织受到损伤后所发生的炎症反应的药物。抗炎药有两大类:一类是甾体抗炎药;另一类是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是甾体抗炎药(SAIDs),但其不良反应多,患者耐受性较差,应用受到限制。非甾体抗炎药在抗感染治疗上使用更加广泛。
炎症的产生过程有多种机制,其中一种机制与花生四烯酸(AA)的代谢过程有关。AA代谢途径之一是在环氧合酶(COX)催化下氧化代谢成前列腺素(PGs)。前列腺素存在于体内各组织中,能够产生广泛而复杂的生物活性。例如,PGE2、PGI2和PGD2能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并能增强其他炎症介质的致炎作用,促进炎症发展;PGE2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致热物质之一,引起体温升高;前列腺素是已知的致痛物质之一,并有对疼痛的增敏作用。
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阻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进而达到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①解热作用:发热通常是由病原体感染或其他因素造成中性粒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并释放内热源,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该处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多,导致体温调节点上移造成体温升高。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异常升高的调节点恢复至正常水平。本类药物只能降低发热患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没有影响。②镇痛作用:本类药物的镇痛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神经系统。当组织受损或炎症时,局部产生或释放缓激肽、前列腺素和组胺等致痛化学物质,致痛化学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导致疼痛。其中前列腺素除有致痛作用外,还能提高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对炎性疼痛起到放大作用。本类药物抑制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对慢性钝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③抗炎和抗风湿作用:前列腺素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能增强缓激肽等的致炎作用,尤其在炎症组织中发现有大量前列腺素的存在。
除苯胺类外,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时的前列腺素合成,能减轻炎症的红、肿、热、痛等反应,可明显地缓解炎症的症状。
难点释疑
环氧合酶的两种异构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氧合酶至少具有两种异构酶,即COX-1和COX-2。COX-1是原生型的酶,多参与机体的一些正常生理反应;而COX-2是诱生型的酶,在炎症组织中大量存在,与炎症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已成为近年来NSAIDs的一个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