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生素A
1913年美国学者提出,在动物来源的食物,如肝、奶、蛋黄、黄油中存在一种营养必需品,并命名为维生素A。1931年从肝油中分离出视黄醇,同时阐明其化学结构,并命名为维生素A1。后来又从淡水鱼中分离得到维生素A2。
维生素A通常称为维生素A1,维生素A2又称为去氢维生素A。目前发现的有6种异构体,其中全反式维生素A1最稳定、活性最强。《中国药典》中收载的是维生素A1醋酸酯。
维生素A1主要以棕榈酸酯的形式存在于海水鱼类、哺乳动物中,其中占体内维生素A总量的95%。维生素A2主要存在于淡水鱼中,其生物活性仅为维生素A1的30%~40%。
一些植物中含有维生素A原,如β-胡萝卜素、玉米黄素等,人体中2/3的维生素A来自β-胡萝卜素,在小肠经酶作用后得到2分子的维生素A1。这些物质作为维生素A原,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可视为人体维生素A的来源。
维生素A过去主要从鱼肝油中提取,现多用合成法制得。
维生素A醋酸酯Vitamin A Acetate
【性状】 本品为黄色棱状结晶,不溶于水,为脂类化合物,其稳定性比维生素A好。临床上常将本品或其棕榈酸酯溶于植物油中应用。
本品分子中具有不饱和双键,易被空气氧化。在光照、空气、加热及重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可生成环氧化合物,使药物失去活性。
维生素A醋酸酯的稳定性高于维生素A,且在植物油中较空气中稳定,生产中常用其棕榈酸酯或醋酸酯溶于植物油,同时加入脂溶性抗氧剂,如维生素E、对羟基叔丁基茴香醚(BHA)或叔丁基对甲酚(BHT)等,储存在铝制容器中,充氮气,阴凉、干燥处保存。
在长期储存中,即使在暗处或氮气中,也会部分发生顺反异化构化,使效价降低。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①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维生素A醋酸酯在体内经酶水解成维生素A,进一步氧化为11-顺式黄醛,与视蛋白结合构成能感受弱光和暗光的视紫红质(存在于视网膜干细胞中,是人在微弱光线中视觉能力必须依赖的一种重要物质)。②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③维持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和健全。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缺乏时会使上皮细胞的功能减弱,导致皮肤的弹性下降、干燥粗糙、失去光泽。在眼部,由于泪腺上皮角化、泪液分泌受阻,导致角膜干燥,即干眼病,因此维生素A又称为抗干眼病维生素。④维生素A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形成有预防和抑制作用(抑癌机制尚不清楚),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与抵抗力等。
临床上主要用于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夜盲症、干眼病、结膜炎、角膜软化、皮肤干燥、粗糙及黏膜抗感染能力降低的治疗。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用于上皮癌与食管癌的防治,还用于妊娠、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的适量补充。
【不良反应】 长期大剂量服用导致维生素A过多,甚至发生急性中毒(成人1次服用100万IU,儿童1次服用30万IU)或慢性中毒(10万IU/d连续6个月以上),表现为食欲缺乏、皮肤发痒、毛发干枯、脱发、口唇皲裂、烦躁、颅内压增高、婴儿前囟宽而隆起、低热、高血钙、骨痛等。过量服用可导致肝、肾损害,孕妇可致胎儿畸形。
【剂型及规格】 维生素A软胶囊:每粒5 000 U;2.5万U。维生素AD软胶囊:每丸含维生素A 1 500 U与维生素D 500 U;维生素A 3 000 U与维生素D 300 U;维生素A 10 000 U与维生素D 1 000 U。
知识链接
维生素A醛及维生素A酸
维生素A分子结构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分子结构中4个双键必须与环状结构共轭,否则会使活性消失;增长与缩短脂肪链或增加双键均会使活性降低;双键部分或全部被氢化,均会使活性消失。将醇羟基氧化为醇(维生素A醛),其活性不变,转化为羧酸(维生素A酸)时活性为维生素A的1/10。经试验证明,维生素A酸及其衍生物在防癌及抗癌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目前维生素A酸作为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首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