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抗真菌药
(一)抗生素类
抗真菌抗生素根据结构特点,分为多烯类和非多烯类。非多烯类抗生素主要对浅表真菌有效,其代表药物主要为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和西卡宁(siccanin)。其中灰黄霉素对皮肤真菌有效,但有一定毒性,一般外用。西卡宁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疗效与灰黄霉素相似,不良反应少见。
从1951年开始至今,已发现了由放线菌产生的60多种烯类抗生素。庚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丁烯类抗生素主要为制霉菌素(nystatin),被推荐为治疗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艾滋病患者的鹅口疮和食管炎。
其中两性霉素B毒性大,不良反应多见,但它是某些致命性全身真菌感染的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本品的使用必须从其拯救生命的效益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两个方面权衡考虑。
知识链接
深部真菌病的发病原因
深部真菌病的主要易感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大量、长期或多联使用广谱和高效抗生素;②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③老年患者;④严重的基础疾病,如白血病、肺癌和肝癌等恶性肿瘤、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移植术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天疱疮、脑出血、糖尿病和艾滋病(AIDS)等;⑤器官移植;⑥器官插管和导尿管等各种导管介入治疗;⑦放疗、化疗。
深部真菌感染一旦发生,往往病情重、疗程长、费用高、预后较差。
深部真菌病用药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氟康唑、酮康唑等。
(二)唑类
唑类抗真菌药为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咪唑类有克霉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主要为局部用药;三唑类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等,其中氟康唑用作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药。本类药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使通透性增加,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使真菌死亡。
硝酸益康唑Econazole Nitrate
【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抑制真菌细胞内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主要局部应用治疗阴道、皮肤或者指甲的真菌感染。
【不良反应】 本品偶见局部刺激、瘙痒或烧灼感。
【剂型及规格】 乳膏:每只0.1 g。栓剂:每枚50 mg;150 mg。
其他常见的唑类抗真菌药物见表8-4。
表8-4 常见的唑类抗真菌药物
续表
(三)其他类
1981年发现了烯丙胺型化合物萘替芬(naftifine),随后又发现了抗真菌活性更高、毒性更低的特比萘芬(terbinafine)和布替萘芬(butenafine)。
萘替芬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抗真菌活性,局部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的效果优于益康唑,治疗白念珠菌病的效果同克霉唑。因其良好的抗真菌活性和新颖的结构特征而受到重视。另外,胞嘧啶衍生物氟胞嘧啶(flucytosine)对念珠菌、隐球菌等疗效较好。
点滴积累
1.浅表部真菌感染常由各种癣菌引起,发病率高。深部真菌感染常发生于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发病率虽低,但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2.两性霉素B毒性大,不良反应多,但它是某些致命性全身真菌感染的唯一有效的疗药物,本品的使用必须从其拯救生命的效益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危险性两个方面权衡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