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酸类药物

三、核酸类药物

核酸类药物是一类结构与核酸、核酸衍生物、核酸衍生物的聚合物相同或类似的药物的统称,包括核酸、寡核苷酸、核苷酸,乃至核苷、碱基等。

核酸类药物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具有天然结构的核酸类物质(天然大分子),主要用于缺乏核酸的特殊体质(如长期膳食结构不合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术后感染等)人群的治疗或保健,也可用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部分癌症的辅助治疗。需要指出的是,核酸并非机体的营养物质,膳食中的核酸在消化道内会被彻底降解,人体内的核酸不能从消化道直接摄取,口服核酸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很差,且口服核酸过多还会引起痛风、结石等疾病。核酸类药品、核酸类保健品并非人人适合,应当避免盲目用药。

课堂活动

当前,市面上有很多保健品宣传其含有核酸成分,尤其适合老年人保健,试分析讨论该种宣传是否合理。

第二类是核苷酸、核苷、碱基的类似物或聚合物(多为合成的较小分子),是临床上治疗病毒感染(包括艾滋病)、肿瘤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也用作干扰素诱导剂,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节中将重点介绍此类药物。

(一)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齐多夫定等,均为机体正常核苷酸的类似物,通过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HIV反转录酶等酶类活性达到抗病毒效果。其中,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齐多夫定为HIV感染的首选药。其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详见第八章第五节。

(二)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包括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巯嘌呤等,作用机制类似核酸类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DNA多聚酶等核酸合成酶而干扰细胞核酸合成,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果,也可直接掺入靶细胞新合成的DNA、RNA分子中,通过影响其核酸功能发挥药效。但本类药物的选择性不强,往往对健康细胞也有影响,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其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详见第九章第二节。

(三)其他

胞二磷胆碱

胞二磷胆碱又称胞磷胆碱,化学结构为胞嘧啶核苷二磷酸胆碱,为当前临床用量最大的神经激活药。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胞二磷胆碱是合成卵磷脂的主要辅酶,能够促进脑细胞呼吸作用,并能增强上行网状结构激活系统的功能,降低脑血管阻力,有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脑功能、促进苏醒等作用。此外,本药物还有抗磷脂酶A作用,与蛋白分解酶抑制合用可保护和修复胰腺组织。临床用于治疗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并可用于帕金森综合征和阿尔茨海默病的辅助治疗。对急性颅脑外伤、急性卒中、外科手术后引起的神经损伤、意识障碍、青光眼等有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还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可与蛋白分解酶抑制剂合用治疗胰腺炎。

【不良反应】 偶见失眠、皮疹、头痛、兴奋等不良反应。

聚肌胞苷酸

聚肌胞苷酸又称聚肌胞,为多聚肌苷酸和多聚胞苷酸形成过程中的一种双链多聚核苷酸,是一种干扰素诱导剂。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聚肌胞可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并能增加抗体形成、刺激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作用类似于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

临床常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的辅助治疗,如静脉注射用于慢性乙肝,肌内注射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带状疱疹、婴幼儿秋季腹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肿瘤辅助治疗,局部注射用于扁平疣等各种疣类,滴眼用于病毒性角膜炎,滴鼻用于预防流感等。

【不良反应】 几乎全部患者用药后均会出现口干、头晕、头痛、恶心、肌痛、发冷等不良反应。静脉注射后偶见一过性药物热。极少数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敏反应。

反义寡核苷酸

反义寡核苷酸是由人工合成的、与靶基因或mRNA某一区段互补的核酸片段,可以通过碱基互补原则结合于靶基因或mRNA上,从而封闭基因或阻碍其表达,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包括反义DNA、反义RNA、核酸3类。

基因疫苗

基因疫苗包括DNA疫苗及RNA疫苗,但RNA极易降解,难以用作药物,临床上现用的基本均为DNA疫苗。DNA疫苗是将编码外源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含真核表达系统的质粒上,然后将质粒通过注射等方法直接导入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从而不断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达到防病的目的。

继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之后,基因疫苗被称为第三代疫苗。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例DNA疫苗(艾滋病DNA疫苗)的临床试验。目前,多种基因疫苗(癌症、流感、乙肝等疫苗)均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