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动学相互作用

二、药动学相互作用

1.吸收过程的相互作用

胃肠道pH值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吸收。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以及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解离程度低,药物非解离部分占大多数,溶解性较高,较易透过生物膜被吸收。例如,水杨酸类药物在酸性环境的吸收较好,若同时服用碳酸氢钠,将减少水杨酸类药物的吸收。含有2价、3价的阳离子(Ca2+、Fe2+、Mg2+、Al3+、B3+、Fe3+)的药物可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产生不溶解和难以吸收的络合物。例如,四环素的吸收受磷酸钙等的严重影响,铁剂可显著降低四环素吸收。消化液是某些药物重要的吸收条件。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需要充分的唾液帮助其崩解和吸收,若同时服用抗胆碱药,则由于唾液分泌减少而使之降效。局麻药液中加入缩血管药,用药部位的局部血管收缩,局麻药吸收减少,局麻作用时间延长。

2.分布过程的相互作用

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应用,药物相互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可发生竞争性置换,使游离药物浓度提高,作用加强,甚至出现毒性反应。常见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水杨酸类、保泰松、丙磺舒、香豆素类抗凝药、苯妥英钠、青霉素类、硫喷妥钠、磺胺药、磺酰脲类降糖药、吲哚美辛等。类似的反应也可发生在组织结合位点上,而且置换下来的游离型药物可返回血液中,使血药浓度升高。例如,奎尼丁能将地高辛从其骨骼肌的结合位点上置换下来,增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奎尼丁也能影响地高辛的肾脏排泄),引起毒性反应。

3.代谢过程的相互作用

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由肝微粒体酶(肝药酶)代谢,使脂溶性药物转化为极性较高的水溶性代谢物,易于从肾脏排出体外。肝微粒体酶的活性易受药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患者在口服抗凝血药双香豆素期间加服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可使血中双香豆素的浓度下降,抗凝血作用减弱,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如果这类药物合用,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才能维持其治疗效应。肝药酶被抑制的结果,会使另一药物的代谢减少,作用加强。例如,西咪替丁抑制肝药酶,可提高华法林的浓度及增加其抗凝血作用。

案例分析

某患者,由于失眠,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用药初时,1片即可使患者轻松入睡,随着时间延长,服用1片药物后,患者仍然无法入睡。

分析:

(1)由于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长期使用使肝药酶活性加强,代谢药物(包括苯巴比妥)的能力加强,使血中苯巴比妥的浓度降低,药效减弱,因此服用原来剂量的药物无法达到原来的药效。

(2)想要达到原有的药效,需要增加药物剂量。

4.排泄过程的相互作用

由于大部分药物在肾脏排泄,因此影响药物排泄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肾脏,主要表现在药物从肾小管的重吸收、肾小管的分泌等环节。例如,苯巴比妥中毒时,给患者输入碳酸氢钠等药物碱化尿液,促进苯巴比妥从尿液排出,有利于患者中毒的解救;丙磺舒和青霉素竞争肾小管上的酸性转运系统,可延缓青霉素经肾排泄,使其抗菌作用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