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与受体

传出神经传递冲动的方式为化学传递,其物质基础是神经递质。传出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ACh)和去甲肾上腺素(NA),传出神经按其释放的递质不同,分为胆碱能神经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凡神经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神经,包括: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②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③运动神经;④极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及骨骼肌血管的部分神经。凡神经末梢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绝大多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知识链接

神经递质的发现

1921年德国科学家奥托·洛维(Otto Loewi)通过离体双蛙心灌流实验,第一次证明了神经递质的存在。当刺激甲蛙心迷走神经时,甲蛙心活动减弱,将甲蛙心灌注液注入另一个去迷走神经支配的乙蛙心时,则乙蛙心活动也减弱。说明甲蛙心迷走神经兴奋时释放了某种化学物质,使乙蛙心抑制。后来证实这种物质就是乙酰胆碱。20世纪40年代,又用同样的方法证明了去甲肾上腺素的存在。

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根据与之结合的递质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乙酰胆碱受体,包括主要分布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M受体和主要分布在神经节(N1受体)及骨骼肌终板模(N2受体)上的受体;另一类是肾上腺素受体,又可分为α受体(有α1及α2两种亚型)和β受体(有β1及β2两种亚型)。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分布及效应见表3-1。

表3-1 肾上腺素能、胆碱能受体分布及效应

续表

乙酰胆碱的生物合成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合成后转移到囊泡中储存。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在数毫秒内即被突出间隙内的胆碱酯酶水解生成醋酸和胆碱而失活。

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物合成主要是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内。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与乙酰胆碱不同的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消失的主要方式是被突触前膜再摄取进入神经末梢内,75%~95%的去甲肾上腺素被再摄取后进入囊泡内储存,供下次释放。小部分未被再摄取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被单胺氧化酶(MAO)和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破坏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