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三、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包括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

(一)头霉素类

头霉素(cephamycins)是自链霉菌获得的β-内酰胺抗生素,有A、B、C三型,C型最强。其化学结构与头孢菌素相似,其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头孢菌素强。目前临床广泛应用者为头孢西丁(cefoxitin),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同。最突出的特点是抗厌氧菌作用比第三代头孢菌素强。主要用于腹腔、盆腔、妇科的需氧和厌氧菌混合感染。本类药物还有头孢美唑(cefmetazole)、头孢替坦(cefotetam)等。

(二)氧头孢烯类

已用于临床的代表药有拉氧头孢(latamoxef)和氟氧头孢(flomoxef)。本类药具有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的特点即抗菌谱广和抗菌作用强。对厌氧菌,尤其是脆弱类杆菌的作用甚至超过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妇科感染、胆道感染、脑膜炎及败血症等。

(三)单环β-内酰胺类

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由土壤中多种寄生细菌产生的,不能用于临床,对化学结构进行修饰得到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氨曲南(aztreonam)。同类药物有卡芦莫南(carumonam)。

氨曲南Aztreonam

【抗菌作用及临床作用】 本品对大多数需氧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对某些除铜绿假单胞菌以外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抗菌作用较差,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需氧G+菌以及厌氧菌无抗菌活性。临床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皮肤和软组织炎症及妇科感染、淋病等。

【不良反应】 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味觉改变、血清转氨酶升高等。有皮肤症状,如皮疹、瘙痒、紫癜、瘙痒等,大多轻微。

【剂型及规格】 注射剂:每瓶1 g;0.5 g。

(四)碳青霉烯类

已用于临床的代表药有亚胺培南(imipenem)、帕尼培南(panipenem)、美洛培南(meropenem)等。本类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G-菌有一定抗菌后效应(PAE),与第三代头孢菌素无交叉耐药性。亚胺培南在体内易被肾脱氢肽酶水解而灭活失效,需与抑制肾脱氢肽酶的西司他丁按1∶1(泰能Tienam,供静脉滴注)联合应用才能发挥作用。本类药物主要用于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医院感染、严重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大剂量应用可引起惊厥、抽搐、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五)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在未达到细菌作用部位之前使其水解失活,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针对细菌的耐药机制的产生进行研究发现的一类药物,按化学结构分为氧青霉素类和青霉烷砜酸类。克拉维酸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属氧青霉素类。其本身抗菌作用弱,但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能大大增强后者的抗菌效力和减少后者的用量。舒巴坦属青霉烷砜酸类,是一种广谱的酶抑制剂,它的抑酶活性比克拉维酸稍差,化学稳定性比克拉维酸强。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

【抗菌作用及临床作用】 又名棒酸。本品为光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与大多数的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生成不可逆的结合物,从而使不耐酶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免遭酶的破坏,增强抗菌性并扩展抗菌谱,如可使阿莫西林增效130倍,使头孢菌素增效2~8倍。与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可大大减小这些药物的剂量,常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配制成复合制剂而供临床使用。

【不良反应】 本品可制过敏反应,应做青霉素皮试。

【剂型及规格】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1.2 g。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片:每片0.375 g;0.625 g;0.3125 g;0.457 g;0.1 g。

舒巴坦Sulbactam

本品又称青霉烷砜酸,是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多数G-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用于治疗对氨苄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脆弱拟杆菌、肺炎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引起的感染。

本品口服吸收差。为改变其口服吸收能力,将氨苄西林与舒巴坦以1∶1的形式以次甲基相连形成双酯结构的前体药物,称为舒他西林,口服后可迅速吸收。在舒巴坦的结构基础上取代3位甲基可得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如他唑巴坦已上市,其抑制酶活性和抑制酶谱均优于克拉维酸及舒巴坦。

知识链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1.β-内酰胺增效剂的研究。以往抗感染药都是直接作用于病原体的物质。近年来,为提高抗感染治疗的实际疗效,人们开始注意寻找提高与保护抗感染药物效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抑制微生物病原性和致病力的有效物质。例如,某些物质与β-内酰胺抗生素合用可使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下降500倍,而对其他抗生素如万古霉素等无显著作用,这些物质称为β-内酰胺增效剂。

2.新用途β-内酰胺类化合物。研究发现某些β-内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抗菌作用以外的活性,如抗真菌作用、抗肿瘤作用、激素样作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与降胆固醇作用等。可以预测,通过进一步研究β-内酰胺类化合物,可以开发出具有抗菌作用以外的新药物。

点滴积累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含有β-内酰胺环,分为β-内酰胺类和非典型β-内酰胺类,临床最为常用的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2.青霉素为β-内酰胺环骈合氢化噻唑构成,在酸碱及β-内酰胺酶作用下易水解,进行结构改造得到耐酸、耐酶及广谱青霉素。其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使用前必须做皮试。

3.头孢菌素类为β-内酰胺环骈合氢氧化噻嗪环构成,现已在临床发展了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4.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包括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与抑制肾脱氢肽酶的西司他丁按1∶1(泰能,供静脉滴注)联合应用疗效较好。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及舒巴坦常与青霉素及头孢类联合使用,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