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胰岛素
胰岛素是胰腺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由A、B两条多肽链组成的小分子蛋白质。药用胰岛素目前已应用重组DNA技术,将人胰岛素基因引入大肠杆菌,因其纯化产品与人胰岛素无区别,故称人胰岛素。
知识链接
胰岛素的发现和发展
1889年,德国科学家Mering和Minkowski在实验时发现,一只被切除了胰岛素的狗的尿液招来成群的苍蝇,他们没有轻易放过此异常现象,通过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胰腺、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1821年,加拿大人Banting和Best改进胰岛素提取方法,首次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获得成功,为此获得诺贝尔奖。30年后,剑桥大学的Sanger阐明了胰岛素的结构。1965年,我国学者首先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途径。近20年来,已可以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合成人胰岛素。
【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促进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糖原,使血糖降低,促进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主要用于糖尿病,特别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①重型、消瘦、营养不良者;②轻、中型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无效者;③合并严重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乳酸酸中毒)、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肝硬化)和进行性视网膜、肾、神经等病变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者;④合并妊娠、分娩及大手术者,也可用于纠正细胞内缺钾。
胰岛素口服无效,易被消化酶破坏,需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泵、吸入胰岛素等方式给药。
案例分析
胰岛素属于小分子蛋白质,皮下注射吸收快、作用时间短、稳定性差。
分析:
胰岛素因含酸性氨基酸多,pH值为5.3~5.8,在体液偏碱条件下易吸收。蛋白质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为延长胰岛素作用时间,将精蛋白、珠蛋白等碱性蛋白质加入其中,使其等电点提高到7.3,接近体液pH值,降低其溶解度,沉淀于注射部位后再缓慢吸收,作用维持时间延长。再加入微量锌,提高其稳定性。
【不良反应】 常见胰岛素不良反应为过量引起,严重时出现低血糖昏迷、休克。此外,注射局部可出现红斑、瘙痒、肿胀,还可以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有过敏性休克,可用H1受体阻断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剂型及规格】 普通(正规)胰岛素注射液:10 mL:400U;10 mL:800U。精蛋白锌胰岛素:10 mL:400U;10 mL:800U。密闭,在冷处保存,避免冷冻。
胰岛素与普萘洛尔合用有协同降糖作用,同时掩盖低血糖症状,应慎用;胰岛素与双胍类、促胰岛素分泌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水杨酸盐等合用有协同降糖作用,应调整剂量。
知识链接
糖尿病的类型
WHO推荐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DDM):自主免疫反应损害胰腺的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口服降血糖药无效。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与正常细胞受体结合减少,胰岛素相对缺乏。多数口服降血糖药能控制病情,少数需要胰岛素治疗。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中老年。此外,还有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