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特殊人群用药

七、特殊人群用药

特殊人群主要是指孕妇、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等,他们在生理、生化功能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影响药物的药动力学过程,其药动力学参数与一般人群存在着较大差异。也有一些特殊职业人群用药需注意,如驾驶员、运动员、高空作业人员等。特殊人群用药要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用药特点,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一)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既要考虑药物在母体内的药动力学特点及其药效的发挥,还要考虑药物对胎儿或新生儿的影响。

1.妊娠期药动力特点

妊娠期由于母体生理学发生变化以及激素的影响,使药物在孕妇体内的药动力学过程与非妊娠期有所不同。妊娠期间受雌、孕激素的影响,胃酸分泌减少,使弱酸性药物吸收减少、弱碱性药物吸收增多;肠蠕动减弱,使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早孕反应如呕吐,可致药物吸收减少。妊娠期血浆容积、脂肪、体液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血药浓度低于非妊娠期。妊娠期血浆容积增大,血浆蛋白的浓度相对降低,药物与蛋白结合减少,游离型药物增多,药效增强。妊娠期孕激素浓度增高可增强肝药酶活性,提高肝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妊娠期心输出量增多,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均增加,肾排泄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加快。妊娠高血压时,孕妇肾功能受影响,药物可因排泄减少而在体内蓄积。

2.药物在胎盘的转运

妊娠过程中,大多数药物都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的体内。药物经胎盘转运的方式有简单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等。影响胎盘药物转运的因素包括药物和胎盘的两个方面。一般脂溶性高、解离度低、分子量小、血浆蛋白结合力低的药物容易进入胎儿体内。妊娠早期胎盘较厚,药物较难扩散,妊娠晚期胎盘变薄,药物易于扩散。大多数药物的胎盘转运是通过子宫-胎盘循环和胎盘-胎儿循环完成的,与一般细胞膜的通透性无明显差别,胎盘不能有效保护胎儿免受药物的影响,大多数药物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且有相当多的药物经过代谢而形成有害物质,而致胚胎死亡或畸形。因此,孕妇用药,特别是孕早期用药要十分慎重。

知识链接

反应停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先后在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28个国家发现畸形胎儿12 000余例,死亡6 000人。其症状为新生儿形似海豹,无肢或短肢,指(趾)间有蹼,心脏发育不全,呈严重的先天性畸形,称为“海豹婴儿”。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是联邦德国一家制药厂生产的一种镇静剂——沙利度胺(又称反应停),其作用是治疗孕妇的早孕反应。反应停禁用36周后不再出现新的病例。“反应停事件”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改变了胎盘屏障是胎儿的天然保护神的设想。

3.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

妊娠期用药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妊娠期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尽量避免妊娠早期(1~12周)用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尽量单一、小剂量用药,避免联合用药和大剂量用药;尽量选用老药,避免使用新药;应用可能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若病情急需用肯定对胎儿有危害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4.哺乳期用药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进入乳汁被婴儿吸收。哺乳期用药应慎重,确需用药应权衡利弊,尽可能减少药物对乳儿的影响。若乳母所用药物对婴儿影响较大,则应停止喂奶,暂时实行人工喂养。

(二)小儿用药

婴幼儿器官和组织处于发育成长期,肝、肾、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全,尤其是血脑屏障通透性高,对直接作用于中枢的药物较敏感。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体液含量比例较高,药物消除慢,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很敏感。新生儿、婴幼儿皮肤嫩,角质层薄,皮下毛细血管丰富,外用药很容易通过皮肤黏膜吸收,且速度较成人快,易致药物吸收过量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新生儿及婴幼儿血浆蛋白浓度低,结合力较差,尤其是新生儿体内存在许多能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的内源性物质,使血中结合型药物减少,游离型药物浓度明显增加,引起药效增强或中毒。有的药物在婴幼儿体内甚至出现与成人不同的作用,如氯霉素用于婴幼儿,由于肝脏灭活能力低下,可引起灰婴综合征;8岁以下的儿童服用四环素可影响骨及牙齿的发育。小儿用药尤其谨慎,使用不当会造成器官和组织发育障碍,甚至发生不良反应,造成后遗症。小儿给药剂量多按体重计算,也可根据成人剂量进行折算。

(三)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0岁的人。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随年龄的增长日渐衰退,功能代偿能力降低,耐受性下降,药物的代谢及排泄功能减慢。老人血浆蛋白含量较低,体液含量比例减少,脂肪较多,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偏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小而溶脂性药物分布容积较大。老年人对中枢神经系统药、心血管系统药较敏感,易出现不良反应,用药量应当减少,常为成人剂量的3/4。老年人记忆力减退,依从性较差,用药种类宜少,须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