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H1受体拮抗药物
组胺是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的自身活性物质,由组胺酸经组胺酸脱羧酶催化脱羧而形成,化学结构为β-氨基乙基咪唑。人体组织中的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中,物理或化学等刺激能使肥大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
组胺与靶细胞上特异受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组胺受体有H1、H2、H3三种亚型。其中,H2受体拮抗药已在本章第一节中介绍,而H3受体拮抗药的应用尚在研究中,本节只限于讨论H1受体拮抗药。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见表5-14。
表5-14 组胺受体分布及效应表
知识链接
变态反应性疾病
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是指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变态反应一般分为4种类型:I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等,其发生机体与组胺及其H1受体密切相关。常见的疾病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等。Ⅱ型变态反应常见的疾病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风湿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Ⅲ型变态反应常见的疾病有类Arthus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病、感染后继发的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Ⅳ型变态反应常见的疾病有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微生物感染)、接触性皮炎,其他如移植排斥反应、甲状腺炎、多发性神经炎、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等。
按其化学结构,可将目前临床应用的H1受体拮抗药大致分成7类:乙二胺类(代表药物曲吡那敏),氨基醚类(代表药物苯海拉明),哌嗪类(代表药物布可立嗪、第二代西替利嗪),哌啶类(代表药物赛庚啶、第二代左卡巴斯汀),丙胺类(代表药物氯苯那敏、第二代阿伐斯汀),吩噻嗪类(代表药物异丙嗪),苯并咪唑胺类(代表药物阿司咪唑等)。常用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结构和作用比较见表5-15。
表5-15 常见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代表性药物结构和作用
注:+++强效,++中效,+弱效,-无效。
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能对抗或减弱组胺对血管、胃肠和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适用于皮肤黏膜的过敏性疾病。此外尚可用于乘船、乘车引起的恶心、呕吐。
【不良反应】 常见嗜睡、头晕、困倦、乏力等不良反应,还可引起口干、腹泻、视物模糊、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25 mg。注射液:每支20 mg(1 mL)。
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本品抗组胺作用强而持久,对中枢作用轻,嗜睡的副作用较小。临床主要用于过敏性皮炎、皮肤黏膜炎过敏、药物或食物等过敏性疾病。
【不良反应】 嗜睡、多尿、口渴等。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4 mg。注射液:每支10 mg(1 mL);20 mg(2 mL)。滴丸:每枚2 mg;4 mg。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药理作用及临产用途】 其H1受体拮抗作用较氯苯那敏、异丙嗪强,并具有轻、中度的抗5-羟色胺作用以及抗胆碱作用。此外尚有刺激食欲的作用。可用于荨麻疹、湿疹、过敏性和接触性皮炎、皮肤瘙痒、鼻炎、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
【不良反应】 有嗜睡、口干、乏力、头晕、恶心或食欲增强等。孕期及哺乳期孕妇慎用,机动车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慎用,2岁以下儿童及虚弱老人不推荐使用,青光眼患者忌用。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2 mg。
常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代表药物比较见表5-16。
表5-16 常用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代表药物
案例分析
某患者患过敏性紫癜,给予阿司咪唑10 mg口服,每日1次;维生素C10 g和葡萄糖酸钙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泼尼松30mg口服,每日1次,经治疗后好转。
分析:
这种用药方法是正确的。过敏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导致皮肤、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治疗时选用H1受体阻断药、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起到改善血管通透性、抗过敏反应的作用;选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减轻炎症渗出、改善血管通透性,疗程一般不超过30 d;病情较重的可配合使用免疫抑制药。
第一代H1受体拮抗药:①尽可能避免与复方感冒制剂同时使用,因为许多复方感冒制剂含有此类药成分;②避免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饮品(如酒)、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抗精神失常药(如氯丙嗪)同时使用,否则有可能引起头昏、全身乏力、运动失调、视力模糊、复视等中枢神经过度抑制症状,儿童、体弱患者尤易发生;③避免与抗胆碱药(如阿托品)、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同时使用,否则可出现口渴、便秘、排尿困难、青光眼症状加重、记忆功能障碍等副作用。
第二代H1受体拮抗药:①禁止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唑类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一同使用,否则可引起本类药物血药浓度升高,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②避免与抗心律失常药(如奎尼丁)、钙通道阻滞药(如普尼拉明)、镇静催眠药(如水合氯醛)等合用,否则可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
点滴积累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释放的组胺与其靶细胞上的组胺受体(有H1、H2、H3三种亚型)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其与H1受体结合引起支气管、胃肠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加等)。
2.H1受体拮抗药与组胺有相似的结构,可通过竞争性地与组胺受体结合阻断组胺的生物效应,在临床上主要治疗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以及防晕止吐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多数H1受体拮抗药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H1受体拮抗药已经有许多第二代新产品,如咪唑斯汀、西替利嗪、左卡巴斯汀等。第二代比第一代最大的优点就是无明显中枢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不良反应。
4.H1受体拮抗药的分类和药物作用比较复杂,首先要从分类入手掌握药物的结构特点,再从药物化学结构入手记忆药物的名称,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推测类似结构药物的稳定性和鉴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