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药及抗菌增效剂

第一节 磺胺药及抗菌增效剂

磺胺类药物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能有效防治全身细菌感染的第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这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人工合成抗菌药物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控制。虽然磺胺类药物临床应用现已大部分被抗生素及其他合成抗菌药所取代,但其对某些感染性疾病仍具有较好疗效,尤与抗菌增效剂合用,使抗菌作用显著增强,且有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不易变质等特点,仍为目前临床较常用的一类抗菌药。

磺胺类药物多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或结晶粉末;无臭,几乎无异味;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几不溶于三氯甲烷、乙醚。具有一定的熔点。

关于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许多学说,其中以Wood-Fields学说为公认,并为实验所证实。细菌在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将对氨基苯甲酸(PABA)、谷氨酸及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者进一步合成叶酸辅酶F,该辅酶为细菌DNA合成中所需核苷酶合成提供一个碳单位。Wood-fields学说认为磺胺类药物作用靶点是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使其不能充分利用PABA合成二氢叶酸。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通过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影响细菌核酸的合成而产生抑制细菌作用。甲氧苄啶还能增强四环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抗菌作用。

磺胺类药物与磺胺类增效剂合用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临床上多用其复方制剂,如图8-1所示。

图8-1 磺胺及甲氧苄啶影响细菌叶酸代谢示意图

知识链接

抗代谢原理

磺胺类药物是利用抗代谢原理进行设计的,开辟了从代谢拮抗寻找新药的途径,这是磺胺类药物在药物化学研究理论方面的巨大贡献。所谓抗代谢原理就是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的结构有某种程度相似的化合物,使其与基本代谢物竞争或干扰基本代谢物的被利用,或掺入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之中形成伪生物大分子,导致致死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抗代谢原理已广泛应用于抗菌及抗癌等药物设计中。

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弱,易产生耐药性,目前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全身感染、肠道感染和局部感染。

磺胺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泌尿系统损害,磺胺类药物或其乙酰化代谢产物在尿中溶解度较低,易析出晶体,引起血尿、结晶尿、尿痛,甚至尿闭等。服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用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常规。其他还可有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等。新生儿、早产儿、孕妇不应使用磺胺药。肝功能受损者也应避免使用。

目前临床仍在使用的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见表8-1。

表8-1 目前临床仍在使用的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点滴积累

磺胺类药物作用的靶点是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通过抑制细菌二氧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当磺胺类药物与磺胺增效剂合用时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从而使其抗菌作用增强数倍至数十倍,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减少,临床常用复方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