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生素K

四、维生素K

维生素K是一类具有凝血作用的维生素的总称。它广泛分布于动植物中,在肠道中的细菌也能合成。维生素K为形成活性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Ⅹ所必需,维生素K缺乏时会导致出血病症或凝血时间延长。

维生素K最早于1929年由丹麦化学家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已知有维生素K1~K7七种。其中,维生素K1~K4属于2-甲萘醌类衍生物,维生素K5~K7属于萘胺类衍生物。维生素K1、K2主要存在于绿色植物中,是天然存在的,属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3、K4为化学合成品,溶解于水,可用于口服或注射,其中维生素K3的化学活性最强。所有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能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要避光保存。

维生素K3 Vitamin K3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又名亚硫酸氢钠甲萘醌。①促进血液凝固。人体内第Ⅱ、Ⅶ、Ⅸ、X凝血因子由无活性型向活性型的转变,这一反应需要γ-羧化酶,维生素K为该酶的辅助因子,维生素K缺乏将导致凝血酶原过低,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临床常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新生儿出血、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等。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②参与骨骼代谢。维生素K参与合成BGP(维生素K依赖蛋白质),BGP能调节骨骼中磷酸钙的合成。特别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骨密度和维生素K成正相关。经常摄入大量维生素K的绿色蔬菜的女性能有效降低骨折的危险性。

【不良反应】 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红细胞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可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大剂量使用可致肝损害。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用维生素K1

【剂型及规格】 注射剂:2 mg(1 mL);4 mg(1 mL)。

点滴积累

1.常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有A、D、E和K等。

2.维生素A、D、E均易发生氧化失效;维生素A、K可发生异构化而失效;维生素A在叶酸性下还可发生脱水等化学反应。

3.维生素A、D、E和K均用于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过量使用可引发毒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