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病毒药物

二、常用抗病毒药物

利巴韦林Ribavirin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又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本品为人工合成鸟苷类衍生物,为广谱抗病毒药。对流感病毒(A型、B型)、DNA和RNA病毒均有效,但对乙肝病毒作用不明显;对病毒性肺炎、甲型肝炎、疱症、麻疹有防治作用,但临床评价不一。国内已证实对流行性出血热特别是早期疗效明显,有降低病死率、减轻肾损害、降低出血倾向、改善全身症状等作用。临床用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和疱疹病毒,如角膜炎、结膜炎、口炎、小儿腺病毒肺炎等。

【不良反应】 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乏力等,停药后即消失。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恶心、轻度腹泻、便秘等少见。动物实验有致畸作用,妊娠初期3个月者禁用。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20 mg;50 mg;100 mg;200 mg。注射液:100 mg(1 mL)。

阿昔洛韦Acyclovir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又名无环鸟苷。本品可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阻止病毒DNA的复制。对人疱疹病毒有效,对单纯疱疹病毒抑制作用最强,对乙型肝炎病毒也有一定作用。本品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主要用于防治Ⅰ型及Ⅱ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等。

【不良反应】 本品不良反应少,常见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头痛和斑疹。静脉滴注可致静脉炎。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0.1 g;0.2 g。胶囊:每粒0.2 g。粉针剂:250 mg/支。滴眼剂:0.1%,8 mL/支。

难点释疑

病毒性肝炎的分型

根据病毒的生物特征、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庚6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及非嗜肝病毒性肝损害,此类肝炎属于自限性的,一般以保证休息和摄入易消化吸收的营养为主,过度治疗对患者无益。乙、丙型较为严重,可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且目前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系统的乙肝治疗包括抗病毒、抗纤维化、保肝、免疫调节等几个方面,其中有些属于对症治疗,有些属于对因治疗。过去很长一个阶段只注意保肝治疗,甚至错误地认为转氨酶正常了,肝脏的损害就停止了。其实,保肝不过是治标而没有治本,当前在医学界已经达成共识,治疗乙肝最关键的措施还是抗病毒治疗。

齐多夫定Zidovudine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又名叠氮胸苷,缩写AZT,商品名克度、立妥威。本品是第一个上市的抗HIV药,也是治疗AIDS的首选药。可降低HIV感染患者的发病率,并延长其存活期;可显著减少HIV从感染孕妇到胎儿的子宫转移发生率;除了抑制人和动物的反转录病毒外,也能治疗HIV诱发的痴呆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用于治疗HIV感染的成年人和儿童。

【不良反应】 本品最常见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可引起恶心、腹痛、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剂量过大可出现焦虑、精神错乱和震颤。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0.3 g。

知识链接

“鸡尾酒”疗法

该疗法是在新思路指导下的联合用药,被誉为艾滋病治疗中的一个里程碑。临床实践表明,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均易产生耐药性,并且毒性很大,往往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目前,已经不再推崇单一的治疗。相反,积极鼓励选用没有重叠毒性作用,而又有抗病毒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治疗,是目前针对AIDS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

“鸡尾酒”疗法就是将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分别作用于HIV复制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不同细胞群和细胞部位,减少抗药病毒株出现,减少各协同药物剂量和毒性。大多数情况下,连续治疗几个月,就能使病毒负荷量降低90%以上。一般选用2种核苷类和1种二代的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疗法对病毒负荷量的降低达到99%,且3年内保持稳定。

“鸡尾酒”疗法有一定缺陷,如强烈的消化道反应,有人甚至因为无法忍受而拒绝服药。此外治疗费用昂贵(每年仅药费一项可达2万美元)。

其他常见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见表8-5。

表8-5 其他常见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点滴积累

1.利巴韦林为人工合成鸟苷类衍生物,为广谱抗病毒药。对流感病毒(A型、B型)、DNA和RNA病毒均有效。

2.阿昔洛韦可选择性抑制病毒DNA多聚酶,阻止病毒DNA的复制,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

3.齐多夫定是第一个上市的抗HIV药,也是治疗AIDS的首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