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灵感思维

三、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潜意识与显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的理性思考、创造的过程。具体来说,灵感思维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产生的特殊思维形式,是对一个问题未经分析,仅依据内在感知就对事物作出的瞬时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就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

灵感思维与人的潜意识密切相关,灵感的迸发需要有一个酝酿过程,往往需要用艰苦的脑力劳动才能孕育出来。有的学者提出,灵感的孕育是在潜意识当中。事实上,灵感思维不仅在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人生命活动、延缓衰老的重要保证,这是完全可以透过训练培养出来的。

灵感思维的运用方法:

1.久思而至

在长期思考无果的情况下,暂时先搁置问题,转而进行与该项研究无关的活动。然而恰好是在这个没有投入的过程中,无意找到了答案或线索。

2.梦中惊成

做梦通常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的状态中,少数神经细胞兴奋进行随机活动而产生的戏剧性结果。简单来说,梦是人在潜意识里的想象和意念,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梦中惊成是指有些人会在梦中得到特殊的启发,但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人的梦都具有创造性的内容,这样的收获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科学头脑。

3.自由遐想

这是指主动地放弃保守、僵化的思维习惯,围绕难题,依照一定的随机程序对自身内存的大量信息进行自由组合与任意拼接。经过数次乃至数月、数年的意境驰骋和逻辑推理,找到最终的答案。

4.急中生智

在情急之中做出了一些行为,结果证明,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利用此种方法的例子,在社会活动中数不胜数。

5.另辟新径

思维主体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课题内容与兴奋中心都没有发生变化,但寻解定势却由于研究者灵机一动而转移到与原来解题思路相异的方向。

6.原型启示

在触发因素与研究对象的构造或外形几乎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已经有充分准备的研究者一旦接触到这些事物,就能产生联想,直接从客观原型推导出新发明的设计构型,这就是原型启示。

7.触类旁通

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人偶尔能从其他领域的既有事实中受到启发,再进行类比、联想、辩证升华而获得成功。这往往需要有触类旁通的思考能力,更要有深刻的洞察生活的能力,如此才能把表面上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两件事联系起来,再进行内在功能或机制上的类比分析。

8.豁然开朗

这种顿悟的诱因来自外界的思想点化。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的一些明示或隐喻获得。豁然开朗这种方法中的思想点化,一般来说要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有求”,二是“存心”,三是“善点”,四是“巧破”。

9.见微知著

从别人不觉得稀奇的平常小事上,敏锐地发现新生事物的苗头,并且深究下去,直到做出一定创建为止。见微知著必须独具慧眼,也就是用眼睛看的同时,配合敏捷的思维。

10.巧遇新迹

由灵感而得到的创新成果与预想目标不一致,属意外所得。许多研究者把这种意外所得看作是“天赐良机”,也有的称之为“正打歪着”或“歪打正着”。

思维决定着方法,决定着创新的方式。培训师要想适应互联网时代,就必须要在这几种基本的思维之上,必须要培育出与时俱进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