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声练习

二、发声练习

(一)发声方式

正确的发声方式是每个培训师都要具备的基本功,如果发声方式不对,不仅会影响授课质量,还会对咽喉部分造成伤害。培训师的发声训练共分为三个部分:口腔训练、共鸣训练与吐字训练。

口腔训练:

1.口部开合训练

首先让口部缓缓张开,嘴角自然抬起,嘴唇保持放松的状态,舌头自然不僵硬,与“打哈欠”的感觉类似。张开至最大角度后缓缓合上,嘴唇和舌头保持之前的状态,反复进行练习。

2.双唇练习

在口部闭合的状态下,双唇向前、后、左、右、上、下不同方向活动,锻炼唇部附近的肌肉。

3.舌部练习

第一步,用舌尖抵住下齿内侧,舌面逐渐上翘;第二步,用舌尖在口腔内部画圈;第三步,将舌尖伸出口腔外,向前、左、右三个方向伸展;第四步,让舌尖与上齿龈接触并打响;第五步,让舌根与软腭接触并打响。

共鸣训练:

共鸣是发声的高级技巧,在气流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各共鸣器官会对声带发出的声音进行修饰,使其更加圆润悦耳。掌握共鸣的技巧,不但可以改善培训师的声音条件,同时还能起到保护声带、延长声带寿命的作用。人体中的共鸣腔包括头腔、鼻腔、口腔、胸腔和腹腔五种,演讲时主要口腔共鸣发音为主,胸腔与鼻腔共鸣发音为辅,通常不会用到头腔共鸣与腹腔共鸣。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共鸣发音的主要方式,发声前注意将鼻咽关闭,防止气息从鼻部泄露。发声时口腔上下自然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向后拉,使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产生共鸣。

2.鼻腔共鸣

与口腔共鸣不同,鼻腔共鸣是通过软腭来实现的。鼻腔共鸣发出的声音厚重圆润,具有自然之美。培训师可以采用闭口哼鸣的方式寻找鼻腔共鸣的感觉,找到发音位置后再通过读鼻韵母字词的方式加以练习(鼻韵母:an、en、in、ün、unang、eng、ing、ong)。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需要采用腹式呼吸或者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保证胸腔一直处于放松状态,使气流冲击在软腭上面,从而引起共鸣。由于胸腔的空间相对较大,共鸣发出的声音有深度和宽度,较之原音更为浑厚、宽广。训练方式为发音前做一到两次腹式呼吸,在气息推出的同时发音,中途尽量不要换气,持续半分钟到一分钟的时间,体会胸腔共鸣的感觉。

吐字训练

吐字归音是中国传统戏曲声乐艺术的发音方法之一,后逐渐被用于歌唱、话剧等艺术语言以及播音、演讲的实践中。吐字归音的步骤分为出字、立字与归音,要求出字要叼住弹出,立字要拉开立起,归音要到位弱收。

培训师需要通过系统的练习完善自己的发言技巧,做到吐字清脆有力,不拖泥带水。吐字归音的练习基本都是通过绕口令进行的,根据不同声母、韵母的发声位置、气息和韵尾,可分为: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根音、舌面音、翘舌音、平舌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

练习素材: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四当成十,也不要把十四当成四十。

白石白又滑,搬来白石搭白塔。白石塔,白石塔,白石搭石塔,白塔白石搭。搭好白石塔,白塔白又滑。

(二)表达技巧

精心准备了讲稿却讲不出应有的效果,很多新手培训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究其根本,问题不在讲稿,而在于培训师自身没有掌握正确的表达技巧,语音语调过于平淡,导致学员无法抓住重点。

1.轻重音

音调低,音量小为轻音;音调高,音量大为重音。培训师在授课时需要通过轻重音的转换来表达情绪、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并使发音与内容相结合,引导学员进入情境中,准确掌握课程重点。

在发声时,重音和轻音的区别在于气息的多少,轻音需要的气息较少,重音则相对较多。因此,培训师在授课时通常使用轻音即可,只有在表示强调或渲染情绪时才会适当切换重音。按照发音规律不同,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语法重音和感情重音。

逻辑重音:不受语法限制,而由句子潜在含义所确定的必须强调的音节就是逻辑重音,也叫逻辑强调音。培训师需要结合实际语境来判断逻辑重音,如“第一种方法是错误的。”这句话,如果为了强调方法有误,就要将“错误的”当作逻辑重音;如果为了强调对比,就要将“第一种”当作逻辑重音;如果为了反驳对方的观点,就要将“是”当作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由语法结构的特点决定的重音,也被称为“意群重音”。语法重音不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只是根据语法结构的要求而自然重读。如“我是中国人”这句话,语法重音就在“中国人”三个字上。

感情重音:为了表达特别强烈的感情和意志而加重某些词语的读音或重复表述特定语句。不同语境中感情重音的构成方式也不尽相同,培训师需要结合前后语境判断重音的位置。比如“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句话体现出激动的情绪,表达时可以将“终于站起来了”再重复一遍,“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终于站起来了!”效果更好;再比如“他简直太过分了!”这句话体现出不满的情绪,表达时可以加重“简直”两个字的发音,凸显不满的程度。

在进行轻重音切换时,培训师要注意前后语境的对比,切忌滥用重音。另外重音不一定要重读,根据具体语境与表达重点的不同,还可以使用重音轻读、重音慢读或重音顿读的方式来处理。

重音重读:适用于表现强弱对比的语境,如“与老办法相比,这样处理会更好。”这句话就要重读“更好”二字,通过对比的方式凸显出两种办法的差异。

重音轻读:适用于表现虚实对比的语境,如“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我仍觉得像梦一样。”这句话就要轻读“梦一样”,营造出如梦似幻般的感觉。注意,轻读并非轻音,表达时要略微加重语音区分两者。

重音慢读:适用于表现快慢对比的语境,如“那段时间称得上是度日如年啊。”这句话中的“度日如年”就要读得慢一些,是听者感受到代入感与画面感。

重音顿读:适用于表现停连对比的语境,如“我想对那些最可爱的人说一声谢谢。”处理这句话时,需要在“说一声”和“谢谢”之间稍作停顿,更显郑重、严肃。

2.语句停顿

语句冗长是演讲的大忌,虽然讲稿中某些比较复杂的内容无法拆分成短句,但培训师在讲解时一定要适当停顿,给学员留出理解思考的时间。合理的停顿可以赋予语言表达节奏感和韵律感,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避免平铺直叙、枯燥乏味。

课堂上常用的语句停顿分为三类:语法停顿、重点停顿和询问停顿。

语法停顿:指内容自身结构之间的停顿,主要包括标点符号停顿和段落停顿。具体情况不同,停顿的时间也有所差异,通常来说,段落间停顿的时间最长,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和省略号)停顿的时间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停顿的时间则长于逗号;逗号停顿的时间又长于顿号。

如“大家注意,这部分内容需要理解、背诵,明天我会检查。”表达时顿号停顿较短,逗号停顿较长,句号停顿更长。

重点停顿:为了强调某一特定语义做出的停顿,也叫作“逻辑停顿”。与逻辑重音类似,培训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停顿位置与停顿方式,比如培训师A 讲解拖延问题“在场100 人,每个人耽搁1 秒钟,加在一起就耽搁了近2 分钟。”表述中,A 在“100 人”“1 秒钟”和“2 分钟”前各做了一次停顿,虽然内容没变,但强调的程度却提升了不少。

询问停顿:特指培训师在提问前有意做出的停顿,询问停顿形式分为设问停顿、反问停顿与疑问停顿三种。所谓设问停顿,即在自问自答中加入停顿,比如“真相是这样吗?(停顿)我觉得有些蹊跷”;反问停顿指在反问句后加入停顿,如“这样解决难道不好吗?(停顿)”;疑问停顿,即在提问后停顿片刻,再让学员给出答案,如“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停顿)这位同学你来回答。”

停顿的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是标点效应,即让听者感受到节奏变化,突出强调重点;二是衔接过渡,在前后内容跨度较大时,可以利用停顿进行衔接过渡,避免出现转折突兀的情况;三是控制场面,遇到突发状况或课堂过于嘈杂时,可以采用停顿的形式将学员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四是中途换气,培训师可以利用停顿的间隙调节气息,保持气息平稳流畅。

培训师需要熟练掌握停顿的技巧,并且要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增加停顿的方式提升语言魅力,从而改善授课效果。

3.音调变化

音调,指声音频率的高低,是声音的主观特性之一。音调的高低与音量大小无关,音调高不代表音量大,音调低也不代表音量小。日常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音调高低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如用低音来表达沮丧或沉稳,用高音表达惊讶或激动。

授课过程中,培训师可以通过变化音调的方式改善表达效果,如开场时提高音调,用高音展示自信,而在讲故事时则需要适当降低音调,用低音来营造气氛、渲染情绪。音调提高时,培训师要注意适当放缓语速,“既高又快”会给人一种慌乱甚至惊恐的感觉,只有高音缓述才能彰显自信;音调降低时,培训师要注意提高音量,音调低声音又小的表述往往会给人一种缺乏自信或沉闷压抑的感觉,仿佛害怕别人听见一样,而适当提高音量则会使人感到沉稳、踏实。

举例:

“企业管理最忌讳什么?八个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高音)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事就是我的事,如果你是底层员工,那我不说什么,但注意(高音)你可是做人事的,人事是做什么的?就是要把员工团结起来。举个例子,公司小王要结婚,但是手上的工作还没完成……低音)”

4.控制语速

语速指单位时间内呈现出的发音速度,有快慢之分,通常在表达积极、乐观、激动、愉悦等正面情绪时语速较快,反之,表达悲伤、沉重、严肃、压抑等情绪时语速较慢。语速是讲话的基础,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表达的效果,尤其对于以授课、演讲为主要工作的培训师来说,无法合理控制语速便无法掌控课堂节奏,甚至会对授课质量造成影响。

然而由于语境语义各有不同,语速的快慢往往很难控制,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语速节奏,在短时间内在改变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语速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师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练习,纠正语言习惯,做到张弛有度、快慢适宜。

语速的训练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训练培训师快速表达的能力,在吐字清晰的前提下提升语速;第二个阶段训练培训师由快到慢的调整能力和控制能力,提高培训师的控制力与反应能力。

第一阶段:

正常人的语速为120 ~200 字/ 分钟,而对于培训师来说,200 字/ 分钟仅仅是最低语速要求。提升语速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锻炼舌头的灵活性,通俗的说法就是练“嘴皮子”;二是增加肺活量,保证气息的稳定供应。以上两点是语速训练的基础,舌头不灵活,语速越快越含糊,没有气息的保证,舌头再灵活也发不出声音,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舌部训练的具体方法详见本章发声练习部分,这里再补充两个锻炼舌头灵活性的技巧:

(1)速读练习:找一篇相对拗口的文章快速朗读,前期无须关注准确与否,只要速度快、发音清晰即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清晰快速的标准后,再追求表述的准备性。

(2)含物说话练习:将大小适宜、干净无害的物体含入口中,尝试含物讲话,以此锻炼舌头的灵活性。注意,进行这项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保持专注,练习结束后第一时间将物体吐出。

气息训练方法详见本章呼吸练习部分。

第二阶段:

与提升语速相比,降低语速的难度并不高,本阶段的训练重点在于快慢语速之间的切换,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升培训师的反应能力,用大脑指挥舌头;二是锻炼培训师的气息调整技巧,保证语速调整的连贯性。

反应练习:旨在提升培训师的口脑配合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避免出现“嘴跟不上脑袋”或“脑袋跟不上嘴”的现象,具体方法有两种:

(1)切换法:找两篇风格类型完全不同的文章,假设为A 和B,先以较快的语速朗读A 文章的第一段,读完后迅速切换,用较慢的语速朗读B 文章的第一段,完成后换回A 文章,快速阅读第二段,反复切换练习。

(2)提问法:这种方法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假设为培训师A 和朋友B,B 需要准备一定数量内容毫不相关的常识问题,随机抽取问题对A进行提问,回答要求:一,准确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二,迅速联想出与答案相关的事物,至少三个。

举例:

B:“中国人常用的餐具是什么?”

A:“筷子。”

A:“勺子,碗,盘子。”

气息练习:通过练习气息的调整与切换,提升培训师表达的力度与流畅性。通常来说在音量、音调相同的情况下,语速快气息消耗就快,语速慢气息消耗就慢,语速不同,呼吸的节奏也就不同。换而言之,调整语速也就是调整呼吸模式,培训师需要做到在两种模式之间自然切换过渡,且不能对内容表达造成影响。

气息练习的方法:

按照提示朗读下列文字,注意气息的调整与切换:

【语速渐快】我不能想象这样一个人,他认为开棋的时候先走马而不是先走卒对他来说是英勇的壮举,而在象棋指南的某个犄角里占上一席可怜的位置就意味着声名不朽,【语速骤减,注意调整气息】我不能想象,【换气,语速加快】一个聪明人竟然能够在10 年、20 年、30 年、40 年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全部的思维能力都献给一种荒诞的事情—【换气,语速减慢】想尽一切办法把木头棋子王赶到木板棋盘的角落里,而自己却没有发狂成为疯子。(选自斯蒂芬·茨威格《象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