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的含义

第一节 案例的含义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 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用于医学教学中,为启发学员掌握对病症的诊断及治疗,医学院的教授将不同病症的诊断及治疗过程记录下来做成案例,用于课堂分析,以培养学员的诊断推理能力。后来,法学院的教授将各种不同的判例记录整理成为法学案例,包括其中的辩护和裁决过程,以培养学员的判案推理能力。

20 世纪80 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在国内的培训中,案例教学因其相对而言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成了当前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顾名思义,案例教学就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员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研讨来展开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如今也广泛应用于职业培训中。

在案例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员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课堂上能够使用的案例需要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案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实际情境的描述,而非感性的形容或理性的论述。

第二,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某些具体问题或场景,而且从这些问题或场景中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

第三,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编造的案例一旦被戳穿,便无法用于印证;而如果案例不够典型,就无法引导学员朝正确的方向思考。

第四,案例要和当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不能脱离主题,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员的注意。

总结起来,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而且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那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简言之,就是包含焦点问题的典型事件。

在课程开发中,可以根据选定的主题搭建课程的基本框架系统,这就如同人体的骨架,但真正使得其变得生动饱满的就是案例。因此,在确定了开场白的形式以后,就势必要选择更多的案例。案例的作用,对整个课程而言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作用有:(1)论证观点(2)充实内容(3)丰富形式(4)便于理解和运用。

(1)论证观点

案例是为论点服务的,为了证实论点的适用性、合理性。

(2)充实内容

一场培训仅有生硬的理论是难以吸引、打动学员的,而各种形式的案例能够很好地引起学员的兴趣,让课程变得丰富多彩。

(3)丰富形式

通常来说,人们会倾向于听故事,故事也是非常容易记忆的。案例教学就可以把知识附着在案例上,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如此,知识就不容易遗忘。案例教学是一个深度加工的过程,能形成非常深刻的记忆。

因此,优秀的案例能够让课程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学员因为没有系统的框架,其实很难记住枯燥的理论,案例则可以帮助学员更形象地去理解论点,并且形成良好的记忆。

(4)便于理解和运用

学员理解某个理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逐渐被说服的过程,而说服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使用案例。人类最为原始的思维方式就是相对感性思维,因此,纯粹的逻辑虽然也可以说服他人的,但最有效却是偏感性的案例教学。而学员必须先被说服,才会去运用这些理论,而案例教学相比而言,更具有说服力。

如果学员能牢固地掌握了案例,就能轻而易举地与人沟通、论述观点。反之,如果学习的是纯粹的理论,则很难以恰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这也造成沟通的不便。当学员能够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推理的准确性也会大幅度提高,他的判断力更是会随之增强。反之,如果学员仅仅掌握了抽象的理论,不能快速运用,其判断力也会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