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时间管理方式

第二节 课堂时间管理方式

1.课前

目标:做好准备工作,熟悉讲稿内容,合理预估时间,掌握二八定律。(二八定律:由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20%,其余80% 虽然看起来很多,却是次要的。简而言之,就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

(1)留出10 倍准备时间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培训师在授课时要尽量避免出现失误,如果在课中出现忘词、冷场等情况,不但会影响课程质量,而且个人形象也会大打折扣。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培训师需要在课前留出约为课堂时间10 倍的备课时间。1 小时的课程,至少需要投入10 小时的时间去准备,准备工作包括列出新课程的大纲、进行相关研究、设计展示方案等。通常来说标准1 天的课程,至少需要80 ~100 小时准备,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培训师在得知课程安排后要从一个月前就着手准备,并在正式授课前进行试讲,做到对内容了然于心。

(2)课程结构分解

备课过程中,培训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分解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按照内容分配时间和按照时间分配内容。第一种方法主要考验培训师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具体操作时,培训师需要整理出课程的重点、次重点和非重点,并按照5 ∶3 ∶2 的比例依次分配时间。此种方法适合重点明确单一且时长较短的课程,举例来说,如果一堂课的时间为45 分钟,开头结尾各留出5 分钟时间,另外留出5 分钟处理意外情况,剩下30 分钟里15 分钟留给重点内容,10 分钟留给次重点内容,5分钟留给非重点内容。

第二种方法主要考验培训师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具体操作时,培训师需要将课程内容分成若干小节,平均分配时间。注意,虽然每节的时间相同,但在处理时仍要遵循二八定律,突出节内重点。此种方法适合重点较多且时长较长的课程,举例来说:如果一堂课的时间为90 分钟,开头结尾各留出10 分钟,处理意外情况留出10 分钟,剩下60 分钟平均分成4 份,第一个15 分钟用作吸引学员注意力、建立连接、介绍框架和激活旧知,剩下每15 分钟讲解一个话题。这15 分钟的时间仍要采用第一种办法:划分重点,按照一定比例分配。

通常来说15 分钟是临界点,作为一名培训师,如果在15 分钟内无法讲清或无法讲完某个话题,那么就要反思是自身能力不足还是话题选取失当,如果是前者,则要及时修改讲稿,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果是后者则要及时修改话题,保证内容的整体性、连贯性。

(3)准备素材

这里的素材包括PPT 课件、视频素材和其他素材。培训师需要具备寻找素材的能力,不但要保证素材与内容相吻合,而且要控制好素材播放的时间,精确到秒。通常来说,PPT 播放一屏的时间要控制在一分钟以内,而视频素材的播放时长最多不超过7 分钟,其他素材如音乐、图片、故事等占用课堂时间也不宜过长。

2.课中

目标:遵循二八定律合理安排好开场白、结束语、正文以及案例和课程互动的时间,出现突发状况时,临场调整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1)内容形式

根据实际情况,培训师可以在相同的板块设置不同的内容形式,尤其是周期较长的培训课程,其中相同的内容较多,为了避免学员产生疲倦、厌烦的心理,培训师需要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容。

举例来说:培训课程共有三天,主题为成功学教育,三天的课程安排中都有“合理安排时间”这一部分。培训师可以在第一天配合PPT 进行讲解,第二天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则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员们展开思考,最后一天再将学员组织起来进行头脑风暴,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通过丰富的内容形式加深印象。

(2)研讨与互动

研讨与互动是课程中的关键环节,想要让学员领会内容的核心,仅凭培训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授课时,培训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研讨与互动环节,让学员们在讨论中发现认知的不足,及时作出反馈。

研讨互动的方式主要分为分组讨论和整体互动两种。通常来说,一个学员的完整互动时间在1 分钟左右,加上学员上台、下台、自我介绍和讲师点评的时间,整体在3 分钟左右。如果选择分组讨论,通常不需要所有组别依次上台呈现,一般只要3 个组派代表发言即可,防止出现研讨结果重复占用课堂时间的现象;如果选择整体互动,则要注意安排学员负责计时,时间控制在1 ~3 分钟内,到时务必提醒,再由培训师根据内容呈现决定是否中止叫停。

另外,培训师还需要注意互动的频率,通常以七分钟为分界线。授课时培训师应时刻关注时间进程,在连续讲课超过七分钟时进入互动或讨论环节,保证学员的专注度。

(3)临场调控

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不但要提前对课程做好准备,还要能够妥善应对临场突发状况。比如某次上课时学员因天气原因迟到了近一个小时,培训师意识到可能无法按时讲完上午的课程,这时就要临场调整内容进度,现场删减掉非重点部分的课程内容;再比如某次上课时由于学员领会较快,预计仅用原计划三分之二的时间就能讲完所有内容,这时就需要培训师及时调整内容形式,适当增加互动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