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效果的转化

第二十章 培训效果的转化

情景导入

A 公司是一家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由于近些年政策施惠,公司效益连年上涨,领导决定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C 作为此次培训的负责人,对培训工作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计划安排,然而培训开展过程中,C 却发现大多数学员对培训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并将这一现象汇报给了A 公司领导,表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自己只能保证培训本身的效果,无法保证培训效果的转化。

A 公司领导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即安排人员设计除了一系列的培训转化方案,包括训后总结会议、训后行动计划、训后案例分享会等等。本以为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推动训后的知识运用与效果转化,让培训效果显现出来,结果却遭遇了各种阻碍:大多数参训员工纷纷表示不会运用、不知道怎么去运用或没有办法运用。在培训管理者苦口婆心的劝导之下,有些部门的参训学员按要求提交了所谓的训后知识运用案例,但大部分都不是真实案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现编现造的案例。培训管理者为此大伤脑筋。

C 看在眼里,作为一名专业的培训师,他心里清楚,培训并非朝夕之功,想要在几天之内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简直难如登天。针对这一情况,C 提出了另一套方案,首先,增加案例数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员能够切身感受到、想象出应用场景;其次,让学员养成撰写课堂心得的习惯,使其主动进行思考;最后,将一周的连续培训改为了一周两天为期一月的周期性培训,给学员留出了思考整理的时间,使其能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在C 的努力下,绝大多数学员都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培训转化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问题出现后培训师C 并没有死板地按照既定程序照本宣科,而是第一时间对课程转化提起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授课思路。让学员们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转化而非强迫被动转化。

有人认为评价培训好坏的标准不是看老师讲得好不好,而要看学员在课程结束之后有多大的转变,这种观点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对。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肯定了培训效果转化的价值,但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培训师在效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培训效果转化并非培训师、学员或企业单方面可以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多方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另一种比较极端的观点叫作培训无用论,这也是部分进行过培训的企业的一种基本论调。这种观点认为虽然企业进行了各种类型的培训,员工也感受到了企业给他们营造的氛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但企业领导所期盼的是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生产力,即销售提升、利润增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而之前的培训显然没有达成他们预期的目标。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培训这项活动本身有问题,而是培训师或培训管理者忽视了培训效果转化这一步骤,只要理解了培训效果转化的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转化步骤,培训无用论自然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