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练习
人的发声原理是肺部的空气冲击声带引起震动,也就是说人在说话时是无法进行呼吸的,只能通过消耗肺内积攒的空气维持发声。然而人的肺活量毕竟是有限的,在授课、演讲等需要长时间持续发言的场合,仅靠消耗肺内的空气很难坚持,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使气息源源不断,才能应付自如。
从生理学角度上看,人类的呼吸方式分为两种:鼻呼吸和口呼吸,前者通过鼻腔吸入空气,通过鼻腔或口腔呼出;后者则完全依靠口腔吸气和呼气。从医学角度分析,人类的呼吸方式同样分为两种: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吸入空气较多,使胸廓上、下径增大,横隔肌下降,从而导致腹压增加,使人感觉气流好像直接进入了腹部;而胸式呼吸单靠肋骨的侧向扩张来吸气,吸入空气较少,使人感觉气流仅停留在胸腔。
对培训师来说,正确的呼吸方式应该是鼻呼吸加腹式呼吸,养成“上吸下呼”的习惯,用鼻腔吸气,保持口腔与喉部的湿润,用口腔呼气,确保不会影响下一次呼吸。腹式呼吸的优势在于可以一次性吸入更多的空气,使气息流通更加平稳,减少对于喉部与声带的损耗,使声音浑厚有力,避免声嘶力竭。
训练的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培训师养成鼻呼吸的习惯,第二阶段要求培训师熟练掌握腹式呼吸的技巧。由于两个阶段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训练内容也有所区别,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培训师需要有意调整自己的呼吸习惯,用鼻呼吸代替口呼吸,加长每次吸气的时间,直到肚子鼓胀,感觉无法继续吸入时停止。屏气2-3 秒后,通过喉咙经口腔呼出,注意呼气一定要慢,保证气息平稳,待空气全部呼出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第二阶段:感受气流在体内的流动,使其从胸腔进入腹腔,最终沉入脐下三寸的位置,即“气沉丹田”。掌握基本的腹式呼吸后,培训师需要反复进行练习,通过发音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气息的流动变化,磨合呼吸技巧。具体步骤为:
1.使用鼻呼吸尽可能吸入更多的空气;
2.将气息沉入腹部,屏息片刻,为发音蓄力
3.发音。持续发出同一字音,如“啊”“哦”等,直到气息不匀为止。
通过呼吸练习可以提升培训师的肺活量,使其可以适应高强度的教学活动,并为后续的发声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