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的来源

第一节 紧张的来源

紧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感受,它不仅表现为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有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脸色发白等等,这些反应都与我们体内产生紧张感的生理机制有关。当人的身体处在振奋状态时,身体各项机能就快速地运转起来,并准备接受大脑下一步运动的指示。而当人放松下来以后,身体就像汽车退到慢档一样,慢慢缓和下来,这中间的变化是由自发神经系统来控制完成的。简言之,紧张是一种正常的身体和心理反应。

有心理学家分析,人类的紧张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其一是对过去的痛苦回忆,其二是对于未来未知的恐惧。客观来说,紧张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或者对这件事情比较重视,因而精神高度紧张。

实际上,适度的紧张,会让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更加投入,这对我们的成功是很有帮助的,但过度的紧张则完全是适得其反。在历史上,有很多影响世界的名人,在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也同样拥有怯场的经历。

案例1:

据说当年,丘吉尔每次站在演讲台上,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紧接着就被人赶下演讲台,后来他成为首相以后,仍然跟人说,每次让他演讲时,他都会觉得自己的胃里像是放着一块冰。

案例2:

美国前总统林肯非常擅长演讲,仿佛充满了智慧,但他最初在走上演讲台时,恐惧得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案例3:

我国著名的作家沈从文,他第一次走上讲台讲课时,有很多慕名来听他讲课的人,他忽然紧张得不知说什么了。很久之后,他才慢慢平静下来,开始讲课。然而原本要讲授一个课时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地10 分钟就说完了。可是,离下课时间还早呢!他再次陷入窘境,后来他急中生智,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全场爆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大家不仅没有对沈老师有任何不满,甚至对这堂课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由此可见,其实紧张其实并不可怕,它也并不像很多人所理解的是一种错误,是专业的人士绝对不应该有的低级表现,相反,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中国的伟人毛泽东曾说过,要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也就必须要合宜地面对我们最大的对手,甚至有时我们还要利用好我们的紧张。因此,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为何培训师会感到紧张?

普遍来说,培训师的紧张无非是因为害怕,害怕的对象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总结起来,紧张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害怕自己表现不好

很多人紧张是因为特别在意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表现,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待,而且他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很难得到大家的肯定。有人或许是曾经有过痛苦的经历,总是担心自己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因此会紧张。

这可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1)自卑心理作祟

所谓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从而逐渐失去自信,并且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

自卑的人,经常会下意识地夸大自己的缺陷,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不能冷静地分析自己所受的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不能认真地思考别人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客观地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致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因此,失去自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完全能够完成的任务,也会轻易放弃。

消除自卑就要对自己的力量感到满足,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相信自己力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做事要有信心,要想着自己能行,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能够成功。不要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

(2) 事前准备不足

事前的准备包括精神和课程内容两方面的准备,但有培训师总会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一直担心自己的表现,而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他逐渐失去自信心,让他思路出现短路、心里发慌,从而加剧了他紧张的程度。

归根结底,这都是因为对自己的专业、经历、能力以及培训的技巧缺乏信心,尤其是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可能还不够熟练,所以表达起来还很生硬,总是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组织语言。例如: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闲谈时很容易就侃侃而谈,这是因为对讲话内容非常熟悉,所以能脱口而出、收放自如。

2.害怕学员的反应

(1)怯场

很多人会担心学员的反应没有自己预期的效果,比如学员会不配合我们,或者给我们捣乱,这会给培训师造成尴尬。人们通常把当众说话产生的恐惧心理称之为“怯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会带来压力和怯场,怯场心理会带来相应的生理变化,这些生理变化表现为:轻度,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颜面赤热;中度,手脚发软、肌肉颤抖、小便频繁;重度,当场晕倒。

案例:

1969 年,两位资深教授在纽约开会,当他们向大会报告论文时,因为怯场而当场昏倒。后来,人们开始用“自我形象受威胁论”对此事进行解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位教授过于担心自己的职业自我形象在诸多同行面前受到威助和挑战。

(2)与学员不熟悉

大多数人在“熟人”面前讲话比较自然,而面对陌生的听众则会比较紧张,这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由他们在几十分钟甚至十几分钟内便会对我们作出评价。这就要求培训师尽快在学员心里建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在培训的时候通过语言、眼神等的交流,把善意的友好的信息传达给学员。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学员是不会辜负你的热情话语,拒绝你的友好表示的。

(3)学员人数

学员人数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培训师的心理,一般人都愿意在小范围讲话。如果听众人数很多,培训师便会倍加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一旦出错或表现不佳,“那么多人”一下子就全知道了。过分的小心谨慎往往会加大怯场的可能性和程度。培训师要对这一情况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克服心理障碍,让自己适应人数众多的场合。

3.害怕讲台上出现意外

(1)回忆过去

产生这样担心一个原因,是过于在意自己曾经的失败经历,有一些培训师对自己过去出现过的意外耿耿于怀,甚至每次一上讲台就会想起这件事,这实际也是因为自身的经验不足。多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心态,其实过分追求完美是一个陷阱,它会使人对事物的认识过于执着,对自己和培训的内容过度关注。

培训师应该抛弃完美主义思想,站在台上就不要想这些,即使错了也要按照当时的准备讲述,否则就不要讲。应该有这种心态才对。如果站在台上还想着自己准备得不够完美,势必在培训过程中就会有所顾忌,不能完全放开和放松。

(2)专业不足的恐慌

如果培训师面对的学员中有部分是企业高层领导或重要人物或者某些学员对专业领域的了解比自己还要深刻,讲话时就可能会出现紧张、局促的情况,课堂表现愈发不自然、不协调,始终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专业、成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新手培训师身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心态,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培训师缺乏自信,且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二、培训师对自己的要求过高,自我意识太强,过于注重细节。

作为课堂的绝对中心,培训师要学会把控课堂节奏,掌握课堂主动权,主动引导学员提出问题,而不能被动等待学员提出质疑。

培训师要打消两种极为消极的心理暗示:

(1)条件反射型

很多人是对于上台讲话是有心理阴影的,并且总是在有意无意之中暗示自己做不到,尤其是临近上台的时候,就更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过去的某次失败的经历,所以有人只要一到要上台时,就开始回忆那些失败经历,头脑里就像过电影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当时的情形,然后就会胆怯。

(2)墨菲定律

这也被称为墨菲法则,这是指当我们越是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那么这件事就通常会真实地发生,而且有时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糟糕,甚至让人一下子无所适从,这就是所谓“怕什么来什么”。担心自己上台会紧张,结果就真的很紧张;担心自己忘词,结果上台以后说不出几句话来;担心会被学员嘲笑,结果真的引起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