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 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简介
《师道 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这本书是由复旦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编创作的,《师道 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共有148章节
1
目录
目 录 于同隐 烽火年代 留学美国 院系调整,来到复旦 高分子学科大发展 “于同隐模式” 永不停止的思考 导师与学生应有的气质——贺恩师于同隐先生90寿辰 史玉...
2
于同隐
1917年出生,江苏无锡人,著名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创建人和学术带头人,我国高分子学科的奠基者之一。1938年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
3
烽火年代
万:于老师,您能给我们讲讲您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童年的事情吗? 于:都过去好多年了,早忘记了。我是无锡人,我小时候都是旧军阀,还不是蒋介石的时代,是旧军阀内战,打...
4
留学美国
于:我们中学开始学英文,英文能看,但讲就不行,所以我们到美国去的时候,就很好笑了。我们乘轮船到旧金山,在饭店里面想吃什么都说不出来。到后来我们就只能吃鸡蛋了,只...
5
院系调整,来到复旦
于:回国后我就回到了浙大,后来院系调整就到复旦来了,大概是1952年的时候。那时国内已经蛮安定了,我们走的时候“蒋家”管得乱七八糟的,这时已经安定了。 房:回来...
6
高分子学科大发展
于: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正式展开要到1978年以后,但这以前也做了一些,翻译了一些,也编了中文的教材,不过都不是前沿的。到1978年以后呢,科研工作、教学工...
7
“于同隐模式”
房:我们知道,您九十岁大寿辰时高分子系为您专门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许多人专程赶来庆祝。杨玉良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庆祝您九十岁大寿,文章就是讲导师与学生应有的气质,...
8
永不停止的思考
万:于老师您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呢?在高分子和化学之外会不会涉猎一些人文学科? 于:我喜欢历史呀。我平时的爱好也就是看看书啦。 万:那喜欢运动吗? 于:现在主要是走...
9
导师与学生应有的气质——贺恩师于同隐先生90寿辰
杨玉良 今年是于同隐先生90寿辰。90岁实在是一个非凡的年龄,90寿辰俗称“白寿”,取其离百岁只差一“横”之意。有歌唱道,“好人一生平安”。于先生是好人,我首先...
10
史玉泉
1919年出生于浙江余姚。1944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团...
11
我的祖父曾是留美幼童
我出生的时候我祖父已不在人世了,他叫史瑞仁,是早年清朝派去美国留学的一百个青年中的一个。他在外国的时候不大守法,人家都梳辫子的,他出去看见美国人没有辫子,自己就...
12
为什么学医?
高中还没毕业的时候,上海又打仗了,日本人把上海都包围了,租界成了孤岛。高三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去南市的校本部上课,学校就借地方,上课像打游击一样。今天上课老师告诉...
13
医学生的孤岛生活
学校地方很小,只能在校外租一些空屋加搭些木头房子,做学生宿舍,但只能供少数外地来校的学生住,上海有家的只能住家里了,早上来上课,做实验。老师很严格,上课上完做试...
14
重庆记忆
在重庆歌乐山有一个盆地,在这里开了中央医院,南京的中央医院搬过来作为我们的实习医院。那时全国有名的医生都是我们的老师,全国很有名的外科医生沈克非就是我们的老师,...
15
重回上海
抗战胜利以后,因为我们本来是在上海的,抗战来到重庆,都想回家。做官的,有接收任务的,要来接收日本人的单位的都得先回去,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都被他们包掉了。第二...
16
立志从事神经外科
在重庆,我学习神经病学的时候,老师是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程玉麐教授[4],他在日本占领台湾后到成都的华西大学当临时教员,重庆的上海医学院没有神经病学教师,就...
17
身教重于言教
我在1956年被提升为副教授。“文革”期间教授评审工作停了,1978年恢复评审教授活动后,由每个医院提名,成立评定教授委员会,我被评为正教授。这些年带的学生有江...
18
访谈后记
得到采访史玉泉教授的任务,交代给我们的联系人就是史老师的学生、现在华山医院工作的戴老师,我记得戴老师在电话里痛快地答应了我们所有的要求——联系史老师接受访谈、向...
19
宁树藩
1920年出生,安徽青阳人。1941年考入浙江大学外文系,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文系。1949年秋入复旦大学工作。1955年起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历任讲师...
20
旧学底子扎实的新诗人
马:您能谈谈您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也就是家庭环境吗?您认为自己的家庭成长环境,对自己以后的性格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宁:我出身书香门第,家庭对我的影响应该是直...
21
给飞虎队当翻译
马:您后来又到中山大学进行学习,能给我们讲一下在中山大学的经历吗? 宁:本来我要到贵州遵义去。要去贵州,就要经过中山大学这个地区,在韶关那边叫做坪石。有很多我的...
22
被王中拉进复旦
马:您是自1949年起进入了复旦大学,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情况让您选择了复旦,后来又选择以治学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 宁:我怎么到复旦来的呢?解放那年我在宣城的复旦附...
23
治学心得
马:您在新闻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路走来,您能谈谈自己的治学心得与体会吗? 宁:我先讲下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创建。我是搞新闻史的,王中讲,你搞革命史,也搞新...
24
扎实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考证
马:本科生一方面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这对他们的今后发展很重要。您认为对大学生教育而言,应该怎样结合和平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方面,...
25
86岁时仍在申请国家项目
马:您对复旦未来的发展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宁: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到教学里面去。一般讲呢,复旦总的讲做学问还是比较踏实的。我们过去,一些同志,比如历史系的朱维铮,还...
26
濮之珍
1922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45年,毕业于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四川白沙)中文系。1950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应聘至上海复旦大学中...
27
逃难中完成大学学业
我今年87岁,在我年轻的时候,女孩子读书的很少,能够读到大学的更少了,有的根本不大有机会去念书。我呢,在旧社会的时候,一直读到研究生,是比较少的。我怎么会有这么...
28
教学相长
我和蒋(孔阳)先生是1951年应聘到复旦教书的,那个时候比较年轻,大概二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我们一直在复旦工作到1991年、1992年退休,我们是在复旦的教学中成...
29
中国也有自己的语言学
语言学史,对我来讲呢,也是个大事情。应该说,每个国家都有它的语言,自古以来,也有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有语言学史。可是我们中国古代只有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没有语...
30
我和蒋孔阳先生
我和蒋先生在1948年结了婚,我们认识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我有一个中学的同学是他的大学同学,而我的大哥哥本来教中学,后来成为他们大学的老师。我毕业后在一个中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