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复旦精神

什么是复旦精神

赵、刘:您从教五十年,请问您眼中的复旦精神是什么样的?

曹:最近看到报纸上讲李登辉校长讲的“服务、牺牲、团结”,这是复旦的一种精神。精神不是人造的,是一种长期生长起来的东西。精神是制度背后的制度,可以这样解释。你有一个好的制度,背后就有一个好的精神。只有一个好的制度才能培养一种好的精神,反过来讲,一个好的精神才能有好的制度,这是一个悖论。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解放之前、解放后、改革开放以后的复旦精神是不一样的,它具有时代性。我认为我们现在不到谈精神的时候。精神不是人造的,校训可以人定出来,但是精神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所以我认为现在谈复旦精神还过早,我在复旦大学将近六十年,还没有体会到复旦的特殊精神。当然学生民间可能流传着一种精神,但跟这个学校背后的制度恐怕不是一回事情,很难讲清楚“精神”究竟是什么东西。

复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政治上是上海的晴雨表,很敏感、很开放。从解放前开始,复旦就有这么一个特点。因为我们是“运动人生”,上海的动向就要看复旦,复旦是领先的。为什么重视复旦呢?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年来,复旦的精神只是一个特殊年代政治性比较强的东西,包括理科生,我曾经说我们的理科生太关心政治了。至于我们复旦学术上到底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现在还很难讲出来。照理说复旦的文科有很深厚的基础,学术修养和研究方面有很多特点,有很多思想是很敏锐的。但是文科和理科还没有形成一个共同的精神,精神是无法人造的,人造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它肯定是自然形成的、有生命力的。从复旦的学术储存量来看现在已经不多了,学术的存量已经用掉了很多,比如谭其骧先生的历史地理,陆谷孙的英汉大字典,光靠这些储存是不够的。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一些学术盘点,盘点一下复旦学术还有什么,没有什么就补上什么,这都是很值得思考的。我们这代人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未来是要靠你们的。我曾讲过一个学校的质量要看它的博士生,如果你有好的博士生,你就会有好的未来。我的学生大多已经四五十岁了,只有十年左右了,没有多少年了,当然我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我学生的学生,也三四十岁了,如果现在的学校还没有什么学术储量的话,就有问题了,所以学校真正的后劲在博士生。其他学校的个别方面超过复旦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完全应该的。我们复旦的存量不多了,现在是需要奋起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