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同隐模式”

“于同隐模式”

房:我们知道,您九十岁大寿辰时高分子系为您专门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许多人专程赶来庆祝。杨玉良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庆祝您九十岁大寿,文章就是讲导师与学生应有的气质,他提到当您学生时候,受到您很多的影响。

于:嗯,复旦的校刊上登过的。

房:杨校长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就是“于同隐模式”,以您的名字命名的一种模式,您的几个学生实际上也都讲到过这个问题。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这个“于同隐模式”就是师生之间一方面有一个师承关系的继承,另一方面又要有延伸和发展。就是说既要接受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一些探索和精神,另一方面又不能专门守在老师研究的这个领域,而是自己去开拓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于:他们之前也提到过这个模式,但我自己恐怕不大会想起来。

房:您有没有碰到过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老师的方向是冲突的,或者说观点有所不同,有分歧的情况?

于:研究生要做论文,我希望我的学生,各人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这样培养出来,我们这个系就可以各个研究方向都有一定的水平。如果都搞一个方向,几个研究生都做一个课题,那你这个系就培养不出什么来了。在尊重他们自己兴趣的状况下,老师再视总体情况来决定最后的研究方向。老师要根据学生喜欢的方向,再作微调,如果他不喜欢这个方向,你拼命让他去做这个方向,让他搞这个研究,可以是可以,但终归不是他最能做好的。而且你已经是高分子系了,就应该各个研究方向都要有,否则高分子系就不是系了嘛。

房:您知道有复旦有个“龙盛—于同隐特聘教授”[18],还有一个“龙盛—于同隐人才激励基金”吗?

于:嗯,是我们的一个学生,他家里开了这个公司,我们就以龙盛的名义奖励老师和学生。

房:您觉得采取这种方式来激励学生和老师,是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呢?

于:当然很好啦。

万:学生每年都会来看您吗?

于:他们每年都要来的啊。

房:江明老师也提到过,有人曾让他用几个词语来归纳您,来表述他对您的整体印象,其他的形容词我忘了,但是他讲的“朴实无华,无私奉献”这两个词我记得很清楚。

于:现在的条件不一样,环境不一样,那个时候就是共产党领导,大家都听从党的领导。我就是埋头干活,但这些事情总归得有人干的,每个时期总归有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