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时仍在申请国家项目

86岁时仍在申请国家项目

马:您对复旦未来的发展寄予了怎样的期望?

宁: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到教学里面去。一般讲呢,复旦总的讲做学问还是比较踏实的。我们过去,一些同志,比如历史系的朱维铮,还有余子道,他们都在一起,都很踏实。复旦在过去啊,讲求学理啊,对学术比较争论。现在讲企业化,讲同金钱挂钩,复旦有些部门与企业的金钱挂钩,当时我就有些意见。这个是不太好的,官方一定要制止。要讲学理追求。现在慢慢开始纠正了。杨玉良讲要争创世界一流,对学科要进行调整。讲到学风问题,“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马:进入离休生活以来,您依然从事学术研究。尤其是您在86岁高龄时还申请了国家项目,我们感到十分敬佩。您近年来主要关心哪些学术问题,能向我们谈谈为什么关注它们吗?

宁:我停下来以后,主要是看书写作,做理论概念的梳理。我一方面还在搞新闻史,还在写。同时把对新闻学概念的梳理作为一个重大任务,十几年以前就在搞了。现在我认为本体在我们眼中很混乱,新闻和新闻作品混乱,新闻学到底是什么,也很混乱。我还有一个观点,新闻学没有一个理论体系。我举个例子给你看。报纸、广播、言论、副刊,还有广告,这些东西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只有暂时的邻居的关系。没评论、没副刊也可以的,它们之间是没有内在联系的,不能构成一个互有的体系。这里面是一个邻居的知识体系,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现在整个新闻学一塌糊涂,没有精品,好在还有实践检验真理。但是要注意,这种错误很多。

前面是搞史料订正,到处采访。地区比较是研究方法的重要一面。对理论家来说,规律没有地区界限,规律的呈现由于地区条件而不同。所以我现在写地区比较新闻史,这个很困难。因为每个地区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全国这么多地方,我只能作基本的比较,有些东西要留给后人。这个写的方法是一个重大方法。我们主要从表面现象着手,研究它的规律,去比较,我现在就是在搞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这是一个大问题。

【注释】

[1]复旦附中皖校,1938年由复旦大学校友谢小鲁于安徽省徽州黟县设立,校址设立在原东吴大学附中旧址上,开设有高中、初中学部。因办学成绩显著,曾受到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陈立夫的嘉奖。

[2]郑晓沧(1892—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分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教育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龙泉分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郑晓沧在教育学研究领域贡献卓著,亦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洋文学,曾著有《英国文学史纲要》(英文本)。

[3]王季思(1906—1996),浙江永嘉人,著名戏剧史论家、文学史家。1941年起任教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8年后一直任教于中山大学,以研究中国古代戏剧而著名。

[4]王中(1914—1994),山东高密人,曾就读于山东大学外文系。在山东解放区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大众日报》编辑、《农民报》和《鲁中日报》总编辑、新华社山东分社编辑部主任、济南《新民主报》编辑部主任等职。1949年5月,赴上海工作,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室主任秘书,并创办华东新闻学院。1950年10月,调至复旦。1950年至1957年间先后任复旦大学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复旦大学副教务长,政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兼教授,新闻系主任、教授。后任复旦大学教学科学部自然科学教学组组长、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等职。1952年3月起正式担任新闻系主任,亲自讲授《新闻学原理》课,对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恢复系主任职务,直至1983年4月离休。并主持创建复旦大学分校(现上海大学文学院),担任校长。参见吴明先:《硬骨头的新闻理论先驱王中教授》,《炎黄春秋》2010年第5期;赵凯编:《王中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陈向平(1909—1974),共产党员,曾任《东南日报》副刊“笔垒”的主编,利用报纸的舆论阵地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幕。新中国成立后,陈向平任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主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副主任,整理出版了不少古籍,为古典文化的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6]吴期扬,别名易文,1921年生,是宁树藩的青田老乡。194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英语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非洲研究所编审、研究生院教授兼系主任。

[7]严北溟(1907—1990),湖南湘潭人。少时即以对句、草书而有“神童”之誉。因家贫无缘进正规学校,自学成才。1934年至1937年,在浙江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任教,讲授哲学、中国近代史等课,其间担任《东南日报》主笔。1938年创办《浙江潮》周刊,担任主编;1941年任《浙江日报》社社长,抗战时期还曾担任过游击区的长兴县县长。1946年后,历任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上海法学院和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校的教授。1949年后担任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参与《辞海》的修订工作,担任《中国哲学史》卷主编。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宗教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著作有《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讲义》、《列子译注》、《儒道佛思想散论》、《中国佛教哲学简史》,主编有《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辩证唯物主义和经济规律》。

[8]1949年以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各院校新闻系科有:1949年8月,上海暨南大学新闻系学生20多人;1949年9月,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学生30多人;1950年10月,华东新闻学院教师3人;1951年9月,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学生11人;1952年9月,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教师2人,学生44人。参见丁淦林、徐培汀:《复旦新闻系60年》,http://sh.eastday.com/qtmt/20091023/u1a645605.html。

[9]叶春华,1929年5月出生,浙江黄岩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校任教。曾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等职。

[10]李龙牧(1918—1996),北京市人,1942年起在国内多家报刊担任编辑、主笔。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1957年间历任国家新闻总署研究室秘书、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室编辑、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中央党校新闻班讲师。1957年12月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于1961—1966年、1978—1980年间两度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副主任,1981—1986年任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主要著作包括《共产主义在实践中》、《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和《中国新闻事业史稿》等。

[11]丁树奇,延安时期即在新华社工作,曾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副主任,1957年12月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1958年3月担任系主任,1960年7月去职。后担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70年代进入国务院研究室工作。

[12]此文系指宁树藩1956年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年第2期的《中国工人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一文。

[13]三篇文章除上引《中国工人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一文外,另两篇为《福开森控制下的〈新闻报〉》(载《新闻战线》1961年第12期)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载《新闻战线》1962年第12期)。

[14]宁树藩:《陈独秀与新青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