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到今天我都不会忘记一年半前的那个下午,丁淦林教授亲切地招呼我们坐下,开始这段访谈。他过去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都在轻松的聊天中展开。他用带有乡音的普通话,带入我们走进过去的时光,因为他思维清晰,言语朴实,提到人名、地名等关键信息都不忘提醒我们具体是哪个字。这样一来,我们虽然在年龄上相差了半个多世纪,但在心灵上觉得如此贴近,并不遥远。收到我们整理出来的逐字稿后,他还不忘为我们作详细的修订。做口述史采访能遇到这样照顾采访者的受访者,我们无疑是幸运的。
让我感触更深的,是丁老身上的师道传承。年近八旬,老人对自己求学时的恩师仍印象深刻,我想这种感恩之心奠定了他日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丁老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有教无类,不喜欢束缚学生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在采访丁教授之前,我们曾采访过他的学生陈建云老师。陈老师对恩师感激不尽,从他口中,我们看到一个以个人品性和魅力带动学生的好导师。
丁老退休十余载,仍然在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位辛勤耕耘的好老师在2011年9月14日溘然离世。虽然我与他的交集只有这次口述访谈,但在得知他离世时就像失去自己的爷爷般痛心。
斯人已去,师道犹存。
(郑雨佳)
【注释】
[1]陈启昌(1902—1954),字师文,江西省永新县东乡横江塔下村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任《河南民报》编辑两年,又入北大研究院进修。1935年开始任河南省开封市赣声中学校长。
[2]刘峙(1892—1971),字经扶,江西吉安人,民国江西五上将之一。著有《我的回忆》等。
[3]文幼章(1899—1993),加拿大人。1899年生于四川乐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在加拿大军队服役,后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1925年,到华西协合大学及华西协中任教,曾任大学英语和伦理学教授,大力推广哈氏英语直接法教学。
[4]王泗原,祖籍江西安福县,世代书香。祖父王邦玺与王先谦为同科进士,曾任国子监司业及光绪皇帝的南书房行走,甲午战争因主张抵抗而被李鸿章贬斥还乡。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语文编辑,《楚辞》研究专家。著有《离骚语文疏解》、《离骚例释》、《古语文例释》、《楚辞校释》等专著。
[5]赵敏恒(1904—1961),江苏南京人。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读,获新闻学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任英文《北京导报》副总主笔。1928—1933年任美联社南京特派员。1928—1944年,历任路透社南京特派员、汉口特派员、重庆分社社长、中国分社社长。曾最先报道“西安事变”、“开罗会议”等重大新闻。1945—1949年间先后担任重庆《世界日报》总编辑,上海《新闻报》(中)总编辑、中国新闻公司新闻部长等职,并担任中央政治学校和复旦大学的兼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
[6]四幢楼,是指现在位于复旦理科图书馆和行政楼之间的四幢小楼,现为保卫处、留学生处等机关办公场所。
[7]王芸生(l901—1980),原名德鹏,天津人。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我国卓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曾任《大公报》主编。
[8]周予同(1898—1981),浙江瑞安人,著名历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等职。
[9]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字绍虞,苏州市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五四时期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宋诗话考》、《汉语语法新探》等。
[10]方令孺(1897—1976),安徽桐城人。散文作家、诗人。1923年留学美国,就读华盛顿州立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1929年回国后,先后任青岛大学讲师和重庆国立剧专教授。1939—1942年任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编审。1943年后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后被选为上海市妇联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联主席。
[11]苏步青(1902—2003),原名苏尚龙,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19年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193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应著名数学家陈建功之约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先后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训导长和教务长。其间,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1952年10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来到复旦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后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撰有《射影曲线概论》、《射影曲面概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等专著10部。研究成果“船体放样项目”、“曲面法船体线型生产程序”分别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陈建功(1893—1971),浙江绍兴人,著名数学家。1929年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多年,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复旦大学任教。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起任杭州大学教授、副校长。研究领域涉及正交函数、三角级数、函数逼近、单叶函数与共形映照等,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13]吴之瀚(?—1978),泾县茂林人。早年留学德国攻读建筑工程学,回国后在同济大学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同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
[14]徐震,笔名公今度、徐艾,江苏昆山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昆山县陆家乡乡长、复旦大学团委第一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教务长、新闻系主任、新闻学院院长等职。195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魂兮归来》、《有花的蔷薇》、《冷板凳上的话》、《公今度杂文选》和《公今度杂文选续集》等。
[15]殷晓蓉,1955年生,江苏东台人。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至2000年,在复旦大学文科学报任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1996年至1999年师从丁淦林教授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教。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