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曹老师的办公室,令人印象颇深。
与其说是办公室,更贴切地说,像是家中有些狭长的阳台。整个一面的落地窗,靠窗的是长长的书桌,各种文件、书籍整齐地摆放着,稍靠右的位置,是台电脑。第一次走近时,心中还有些许疑虑,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为何选一处如此狭窄之地办公?
走进后,疑虑全无。当天天气晴好,阳光从整整一面的玻璃窗洒进房间,温暖而明亮。一位满头银丝、身材甚是瘦小的老者坐在与自己身材甚不相符的靠椅上,敲击着鼠标,如此温暖安静的一幅画面,只不过有些驼背的侧身让人忍不住噤声。听到我们来了,她马上起身相迎,亲近的笑容瞬间打消了我们初见的忐忑。说到忐忑,与曹老师联系采访的时候,我问她要邮箱,想将采访提纲让她先行过目,当她告诉我她的邮箱地址时,要求我又重复了两遍才肯放心。当时我心中不免打鼓,这定是一位不苟言笑、要求苛刻的老教授。
曹老师的背向一侧驼得厉害,步速也很慢。未等我们进入正式的访谈,她便微笑着与我们聊起天。“现在我每天都来实验室的,你看我的脊柱是侧凸,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发现的。……就是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自己是脊柱侧凸,那时候我已经大学三年级了。”
她讲这些的时候,神情没有丝毫的黯淡。事实上,由于脊柱向左侧凸,导致曹老师的右肺几乎全部萎缩了。“如果我不走动,左肺也会衰退,那我以后就闷死掉了,所以我现在天天到学校,我就是锻炼身体。”
以这样的话题开始我们的访谈,不免让我有些局促不安,这样的身体状况是我们先前在资料整理时未曾想到的,生怕哪些敏感的字眼会刺激到她。反倒是曹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微笑着,渐渐地紧张的感觉也就没有了。
“我爸爸妈妈教育我们扎扎实实的学习,我们都考取了重点的大学。”曹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曹曾祥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家中兄弟姐妹十个,除了早年参加抗日的二哥,都毕业于重点大学。
说到自己的大家庭,她很是自豪和感激,家庭的教育对她的人生之路影响很大。“要念最好的学校”,阜春小学、启秀女中、上海中学、上海医学院、苏联实验医学研究所,一系列的名字,勾勒出她漫漫的求学之路。
留苏之后,曹老师放弃了留在国外工作生活的机会,选择了回校任教。“上医大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要自己去实践,不是光嘴巴讲的,要自己去做。自己做了以后,再从经验教训里面去吸取一些东西,这一点我想是比较特别的。在这里的人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比较强。”每每提到上医,曹老师流露出的不仅仅是自豪和肯定,更多的是感激。我想正是这种肯定和这份感恩给了她几十年来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上世纪90年代初在曹小定教授的领导下,上医创立了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说到兴头的时候,曹老师给我们翻看她的相册,从青丝到银发,去世界各地开会,与自己的同事和学生们一起,至今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创办了近二十个年头。合上相册,转而面对眼前这位瘦小却矍铄的老教授,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说来我家中未有医生,从小也很少生病,与医生接触不多。学古汉语的母亲常给我讲些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杏林春暖”。讲的是三国时董奉行医不收费用,仅要求病人种植杏树,如此经年,蔚然成林。之后他以杏换粮救济穷人,传为美谈。我想,医者医身更医心。
访谈快结束的时候,曹老师摘掉眼镜,对我们说:“年轻人正是工作大踏步前进的好时候,希望是寄托在你们身上的,应该要一代比一代强。只要年轻人比我们强,我就高兴了。”
曹老师每日就对着这宽敞的玻璃窗坐着,楼下是校车站点,阳光温暖,年轻人朝气蓬勃,脚步匆匆。
(宋瑞璇)
【注释】
[1]曹小定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父亲是上海市知名的跨越了三个世纪的百年寿星曹曾祥。曹小定兄弟姐妹十人,有九人都上了大学,人才济济,有院士、大学校长、院长、所长、教授、高工等;唯一因早年投身新四军抗日未上过大学的二哥,后来也当了高校领导。
[2]曹曾祥(1896—2000),191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曾数次下南洋,先后在泰国、新加坡等建筑公司担任土木工程师。1921年回国后,在慎昌洋行担任设计师,以后又到英美壳牌公司所属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当工程师,负责设计建筑在中国各地的火油油库。解放后,在上海机电局负责基本建设。
[3]范祖德、马新生主编:《曹曾祥先生纪念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连志超(1928—1965),湖南长沙人,烈士。1951年入党,1952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入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被派苏联留学,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后调中国科学院华东技术物理研究所任党总支委员、研究室副主任等职。1965年4月9日,在实验工作中因公牺牲,终年37岁。
[5]阜春小学,现上海市实验小学前身。该校1911年由李廷翰创办,原名“万竹小学”,校址在露香园万竹山房(今露香园路242号)。该校师资雄厚,教员大多毕业于龙门师范和务本女塾。1919年,该校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之一。此后改名为“江苏省立上海市实验小学”。1941年,该校拒绝向汪伪政府登记,改名为“阜春小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再改为“上海市邑庙区中心小学”。1956年,更名为“上海市实验小学”。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外贸专家徐昭隆、金星金笔厂创办人汤蒂因及蒋经国、蒋纬国兄弟等均为该校毕业生。
[6]启秀女中,1905年创办于上海东宝兴路,第一任校长是清末轮船招商局总办徐润的女儿徐婉珊。“八一三”事变中,校舍被日寇烧毁。1938年,迁入霞飞路(今淮海路)“孙中山行馆”(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淮海中路小学校址)坚持办学。1956年,与沈钧儒创办的“正行女中”合并为上海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66年撤销女中,改名为上海市第十二中学。1981年7月迁入现址(思南路37号)。2003年7月,上海市第一女子初级中学并入,并恢复“启秀”校名,现为上海启秀实验中学。
[7]抗战期间曹曾祥因拒绝为日本人工作而失业,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8]叔苹奖学金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设立的奖学金,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顾乾麟先生秉承其先君叔苹公“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于1939年在上海创办“纪念叔苹公高初中学生奖学金”,用于奖励家境清寒、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至1950年共办20期,后停办。于1986年起在上海市续办,1988年起又在北京市及顾氏老家湖州市分别设置奖学金。
[9]上海中学,最初为创始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的龙门书院,1905年更名为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1910年改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9年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是当时江南四大名中学之一。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市立上海中学。现为上海市教委直属的大型寄宿制示范学校。
[10]曹安和(1905—2004),江苏无锡人。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顾问。长期从事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和琵琶、昆曲的演奏、演唱与教学。
[11]曹小定在以上几段里讲到的“招生”,均是指叔苹奖学金设奖的意思。
[12]曹小定入校后就积极参加进步学生活动,成为共产党在上海医学院设立的地下外围组织“枫林社”的一名积极分子。
[13]徐丰彦(1903—1993),浙江淳安人,生理学家。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33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生理系,获博士学位,为英国生理学会会员。1949年前历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教授。1949年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务长、生理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著有《动物生理学》、《运动与健康》,译著《人体生理学》,主编《生理学》教材。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上海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曾当选上海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14]苏联留学回国后,曹小定在徐丰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理所张香桐院士的指导下,继续开展癫痫的个体发生研究,这为她今后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吴根诚,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教授、博导;是曹小定教授的第一位研究生,已跟随曹教授工作30余年。2010年,庆贺曹小定教授八轶寿辰时,吴根诚专门写了《永久的恩师——敬贺曹小定老师八十寿辰》一文,详见复旦新闻文化网:http://news.fudan.edu.cn/2010/0519/24645.html。
[16]曹小定自1964年开始投身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逐步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针刺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17]吴根诚教授在《永久的师恩》一文中讲:“曹老师在80年代末起高度关注神经免疫与针刺效应的关联,后在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但她从不以元老自居,在场地、设备、仪器使用、人员配备等方面处处谦让,以至于课题组内年轻同志对她有所‘抱怨’;而她泰然处置,耐心做好说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