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事业,也要当堂堂正正的人”
张、张:我觉得您回忆起以前的事情来,都很开心,都很满意,因为这些事情您都是积极去做了的,没有遗憾,我们要好好向您学习。
高:是啊。我现在比较遗憾的,就是怎么使得这种好的传统能保留下去。
张、张:您觉得现在的学生跟您那个时代的学生有哪些区别?
高:我觉得现在从小到大,这个教育目标都有问题。到底你为什么读书?小学就为进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就为进重点大学,重点大学以后就会出国留学等,目标追求得、看得太小了。我觉得,有一个事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个是我的目标。我既要事业上有成就,另外我这个人也要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好人,所以我所有的学习都是为这个目标。我就这么个目标,我也没有其他要求,我要我这一辈子不虚此行,我要能为国家、为人民、为后辈做点事。你事业做得很好,你这个人不怎么样,那也不行。我没有大要求,我也不想做官,也不想发财,一个人总要有放弃的,你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放弃很多东西。我这个人,有很多东西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要让我去逛马路、生活上追求什么,我兴趣一点都没有,我不喜欢。衣服我只要干干净净,我也不是破破烂烂,我很整齐的、干干净净,很舒服。我在国外也这样,在国内也这样。所以,以前苏步青校长的秘书说过,人家问苏步青,出国要准备些什么服装、怎么打扮,他就说你去看高老师,她怎么样就怎么样,你看看她有没有什么要她特别打扮的,不需要。谢校长也是这样的,很朴素的,但是她就是在什么场合,看上去都很舒服。
对这些事情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文化我很喜欢。在美国我可以和美国的学生处得非常好,因为你如果要跟我讨论NBA,我绝对比你知道得多,你跟我讨论美国现在的那些新的电视剧或新电影,我绝对是可以讨论的。你要讲姚明的那个火箭队,火箭队里人的名字我都叫得出来,我跟美国学生不是就有话谈了吗?我不是书呆子一个,因为我中学时的文化修养,我消遣的时候其实很会消遣的,美国的那些有名的电视剧我差不多都看过。礼拜天的下午,我又不烧饭,我一个礼拜可能就礼拜天的下午有空,我就跟我儿子两个人一起看电视剧了,所以什么《24小时》、“LOST”,我都看过。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我也都喜欢,但是都还是要有一点文艺性的,不要太没意思。还有一些体育的东西我也是喜欢的,丁俊晖的台球我要看的。那些好的电影,《孔子》我也看完了,这个电影我觉得还可以,不像报纸上说的那么不好,当然深度不是很够,但是还可以吧。这个也是一个你跟人家交往的工具,你没有这个的话,你没有办法跟人家交朋友的,谈话内容都没有,太枯燥了。另外呢,你多看看文艺小说、电影什么的,对你写科学的文章会很有好处的。否则你写出来的东西,语言也不通、也不生动。而且这样一来,人的情绪也会好一点,人也会比较活跃一点,所以我这个人不是那么枯燥,但是对吃喝玩乐这些事情是不喜欢的。
【注释】
[1]蔡祖泉(1924—2009),浙江余杭人,中国电光源研究的开拓者。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药厂工作。自学成才,1952年到复旦大学工作,历任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等职。上世纪60年代,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相继研制成功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长弧氙灯。
[2]顾翼东(1903—1996),江苏苏州人,著名化学家。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留校任助教。1925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26年,任东吴大学化学系教授,后兼系主任。193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被选为西格玛赛学会正会员,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和美国化学会会员。1938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华东联合大学化学系实验室主任。1946年任上海医学院兼任教授、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事务所化验室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
[3]张青莲(1908—2006),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1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光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78—1983年兼任化学系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1992年任化学学部副主任。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
[4]张青莲、高滋、黄春辉:《重水分析用浮沉子的升降速度与温度间的关系》,《化学学报》1956年第3期。
[5]唐有琪,1920年生,原江苏省南汇县人,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化学界泰斗鲍林(L.Pauling),获博士学位。1950年5月至1951年5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8月起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6]莱纳斯·卡尔·鲍林(L.Pauling,1901—1994),著名的量子化学家,在化学的多个领域都有过重大贡献。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平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7]攀登计划,是为了加强基础性研究而制订的一项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为了加强对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领导,根据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科学发展的趋势,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要项目由国家组织,开展研究工作。自1991年开始实施。
[8]“973”计划,全称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997年6月4日,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要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亦称973计划)。制定和实施“973”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实现2010年以至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