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调整,来到复旦
于:回国后我就回到了浙大,后来院系调整就到复旦来了,大概是1952年的时候。那时国内已经蛮安定了,我们走的时候“蒋家”管得乱七八糟的,这时已经安定了。
房:回来以后很快就院系调整了?
于:对,院系调整,很快我就到复旦来了。那个时候浙大有个教授叫我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去,但我最后还是选择来复旦了。我们复旦化学系是由七个学校调整过来的,由七个学校并起来的,七校并成了复旦新化学系[7]。那时复旦的校区很小,以前的数学系和大草坪之间就是复旦了。我们从办公的地方走到宿舍去,中间都要经过农田。
李:学生是不是比较少?
于:刚刚并起来,学生比较多的,浙大化学系应该是只来了教师,没有来学生。但上海有的学校是师生一起并入复旦的。那么教室不够,房子不够,这些矛盾就比较突出。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些房子很多都是后来新造的。复旦化学系老师原来是很多的,但是后来都跑掉了,可能和当时国家支内的政策有关系,本来七校合并以后有10个教授,到后来只剩下我一个了。他们都去支援其他学校、支援一些工业单位了[8]。来复旦化学系的教授不少还是很有名的,因为支内,复旦化学系就变得不值得一讲了,复旦化学系当时名声不响了,因为教授都没了嘛。后来才慢慢好起来,陆续有许多老师回来,国外也有教师回来。
后来化学系要开高分子专业,我就调到高分子教研室去了,那时候我一个人要管高分子和化学系,可我一个人,管了高分子,化学系就管不了。因为就我一个教授。
房:高分子专业是哪一年开始筹办的?
于:呃,那个应该是1958年吧。那时候有的国家开始搞高分子研究了,但是中国还没有。我们学校也开始做,是因为中央的政策,中央的政策说要办高分子专业,我就调到了高分子教研室。高分子是新兴学科啊,“高分子”这个名字在30年代还没有呢。
万:您能通俗地给我们解释一下高分子这个学科吗?
于:你们知道化学也是研究分子的,但化学里面研究的分子比较小,高分子研究的分子比较大。每个分子都有量,分子量高的就是高分子。比如说普通的分子都是液体、气体,但是高分子因为分子量高就都成了材料,主要有三种:纤维、橡胶、塑料。高分子的应用是各方面的。那时是陈望道校长来找我,说要建立高分子专业。
高分子是化学的一部分,现在高分子已经发展到生物方面了,但这方面发展还不多。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别的国家没有单独成立高分子系的,只有我们中国高分子是独立出来的。
房:复旦是国内第一家做高分子研究的吗?
于:第一个也谈不上,科学院是第一个。科学院先搞,我们才有高分子系。其实当时高分子也不是建系啊,那时是搞运动嘛,搞献礼,那么高分子也是作为献礼的一部分[9]。那时科学院要搞好多个新学科,成立了什么101所,102所,103所。101所是数学,102所是物理。高分子是103所。
我们高分子系的房子就是“大跃进”的年代造的,所以叫跃进楼啊。那个时候真的很苦,化学系嘛,总归要有水管、电线啊,可是我们却连电线、水管都没有,后来管子什么都是我们自己弄的。可是1958年以后就搞运动了嘛,高分子楼就空在那里,真正有活动是到1978年以后了。前面都是,哎呀,怎么说呢,就是说建立了高分子系,但是工作很少的。1978年以后,才开始蓬勃发展[10]。
万:“文革”期间,您有没有受到影响啊?
于:哪一个人能不受影响啊?“文化大革命”所有教授都要进“牛棚”的啊。虽然我是最后一个进“牛棚”的,但也不能幸免啊。
那时候就是对不同的人政策不一样,对年纪比较大的啊,年纪在40岁以上的都要审查。也不是说对你们一起进行审查,是一个个走进去(苦笑),都需要进行审查的。那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出过国的人以前办手续不是都要经过美国领事馆的吗?美国领事馆的材料都被他(指政府)拿去了,有些事情也很奇怪,来审查我的人,拿着从领事馆拿来的材料,说你的签名在这里,我说这个签名明明不是我的嘛,一点都不像我的。这是国民党搞的花样经啊!于是审查的人叫我签个英文名,看看笔迹对不对,一看美领馆的材料上的签名跟我自己的签名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是国民党和美国领事馆伪造的签名。所以他们要一个一个审查啊[11]。
房:“文革”十年,您基本上就跟学术脱离了吗?
于:那个时候不是有“四人帮”啊,“四人帮”他要一个写作班子吗,我们就被编到“四人帮”的这个写作班子里去了。我们复旦实际上也有一个写作班子,这个写作班子的领导人是“四人帮”的姚文元。上面搞了一阵子,就把你调到这个写作班子里去了嘛。我们想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可以跟马、恩著作相抗衡的作品,这怎么可能呢?“文革”后期,我们也开始招了几届工农兵学员,但那哪是老师教学生啊,那是工农兵学员教育老师啊!真正重新开始研究工作要到1978年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