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考证

扎实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考证

马:本科生一方面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这对他们的今后发展很重要。您认为对大学生教育而言,应该怎样结合和平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方面,做到既博且专?

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专业知识总是和其他相关知识连接在一起的,孤立地进行教育就不能深入开展下去,给人启示。抗战时我进浙江大学读外文系。一年级时同上文学院的课,不分系。二年级时分系了,但必须选一门理科课,比如生物学、地质学,还要读一门第二外国语,这对通识教育就有很好的借鉴。

这些经验当然不用全照搬。怎么具体安排,各专业也不会完全一样。像我们新闻专业和社会各类知识的联系更广泛一些,通识教育范围应更广一些。但是新闻专业实践性强,主要课程除了新闻史论以外,还有编采写等业务实践课,还有两次去报社实习,进行通识教育的时间反而减少了。我原先主张缩短报社实习时间,来补充通识教育的不足。因为毕业后去报社工作,天天和业务打交道,而通识教育的条件不再有了。

马:一个成功的老师就在于能培养出成功的学生。在过去几十年中,您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不乏许多成功者。您能谈谈自己培养学生的一些故事和体会吗?一个成功的导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宁:首先要建立和谐关系,亲如家人。有个学生到我家,一进门就对师母说,我饿了,我要吃饭,一点也不客气,很亲切。现在想起来还很感动。

要引导学生多方开拓思路,深入探索。对问题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要了解为什么,对报刊不仅认清宣传什么,更要认清怎样宣传。对学科的探讨,还要重视研究方法问题。我曾写过《中国新闻史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论文,对这个问题作过系统思考。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提问和学生之间相互辩论,我就经常以梁启超在万木草堂学习的故事来教育学生相互讨论。

在打开学生研究思路的过程中,下工夫让学生树立求真务实的严谨学风。在经过慎重考虑确定论文题目后,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中进行系统思考。还应广泛比较前人研究成果状况,以确立研究重点和方向,全面搜集,考订比照,做到言必有据,论从据出。

马:对文科研究生来说,您认为他们应怎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形成良好的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

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祝贺宁老九十寿辰的信件

宁:研究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里面来来检验它。我有个学生叫沈莉,她有一篇东西叫《新闻定义新探》,对延安整风时候的东西都提了意见。延安整风时陆定一写了一篇东西叫新闻定义,说“新闻是报道”,这都是经典东西。但陆定一这篇东西不对的。当时很多人对这个有意见的。沈莉就从这个思想搞,什么东西都要用实际来检验,她是搜集材料来检验,有些材料,她还到北京去搜集,来驳陆定一的定义。她的论文差点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已经提名了,后来就差几票吧,得了提名奖。

还有一个人叫萧永宏,他是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他不是我的学生,不过经常来找我。他写王韬的《循环日报》,把有关这个题目的材料都看了一遍,而且他比较这些材料里面有哪些不同意见,把1600多个题目都写了出来。他把80年来研究王韬的中外材料都看了一遍,带着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看里面有哪些矛盾。前几天他准备出版,还要我写意见。他自己把材料搞得很扎实,一样样地写出来。他的考证有的放矢,不是盲目的。这个人的学风就很朴实。这个问题,过去的情况,你要了解,哪些地方有研究,哪些地方没有研究,哪些研究对,哪些研究不对,了解以后,才能有的放矢。

搞学问,应该讲,在学科里面要冒尖,首先自己要有理想,不能没有理想啊。我搞新闻史,就要有突破。这样子,首先把你的学科本身要了解清楚,用辩证头脑来思考,没头脑地看一遍文章那也不对。讲历史的话,资料太多了。重新了解,重点地了解,历史也要全面了解。从这个里面也应该要了解它的前后联系,历史的整个发展,不是一盘散沙,是有一个脉络。了解这个学科是什么样子的。再有是把过去的人研究这个学科的成果看一看,要批判地看,针对一些感兴趣的,有主题地看。要积累史料、笔记。我自己就有好多笔记啊。我写的书,就有一大堆笔记在那边。要勤劳,一点一滴地记下来;要做材料,材料是基础,有些材料还要到外国搞,这个是搞历史的,非搞不可的。要创新,从材料里面出论点,论从史出。最后要创见啊!

要从材料里面提炼观点,有不同意见、有不清楚的可以辩论。我也希望你们可以辩论,辩论是要求真理,不是要炫耀自己。原先有两个同处一室的学生,就寝后进行辩论,两人披衣而起面对面地交锋。还有一个研究生,他不怎么作研究,就想pass过去,这个人以后中途退下来了。他自己不认真研究,提的问题就是他自己那一套。我叫他看材料,多看材料,多比较,自己脑子里要想出问题,经过问题再来回答。脑子里没有矛盾、没有问题,怎么来回答呢?就是从材料里面来抓出问题,再用材料回答问题。比方说陈独秀,为什么我敢讲他是马克思主义者,我就看了很多东西,有些材料是不扎实、不真实的,你要辩证地看。过去我们偏“左”,有些老材料不可信,还要重新多看一些东西。我看了陈独秀的材料,觉得他不是这样子的。论从史出,看要带着脑袋来看,模糊地看也不行,问题也提不出来。用研究性的头脑来看材料,你当时要比较为什么不是这样子的。材料你要多看。选题要考虑能对社会起推动作用,要以学理为基础。

宁树蕃与访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