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有幸于2009年参加了复旦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与复旦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师道:复旦名师文化”口述历史研究项目,而我分配到的访谈对象,正是刘放桐教授。之前对刘老师一无所知,在向几位哲学系的好友打听了之后,才略微有所了解:学问做得很好,对学生也很好。
于是我收起忐忑不安的心情,拨通了刘老师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正是刘老师本人,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访谈要求,并约定周日下午去他家见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刘老师,访谈前我们做足了功课:查阅了刘老师的履历和他发表的文章。周日那天,我们如约去了他家。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非常慈爱的“爷爷”。刘老师相当健谈,从他小时候的经历一口气谈到他走上“哲学”的道路,并拿出很多以前别人对他的访谈稿,供我们参考。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过去了两个小时,直到师母过来催促,该休息了,刘老师才止住他的话匣子,招呼我们吃水果。在告别之前,我们和老师约定了下一次的正式访谈时间和地点。为了便利我们,刘老师特意安排了周二下午的时间,让我们去他办公室做访谈。而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针对第一次访谈时搜集的材料和信息,制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有侧重地开展了第二次访谈,并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在之后的访谈稿确认和修改的过程中,刘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提供了自己的意见,甚至连错别字都没有逃脱他的“法眼”。
访谈,是一个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刘老师尽自己所能,告知我们这些晚辈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他与我们,有着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和阅历差异,但随着他的讲述,我们似乎融入了他的生活:渴求知识让他一步步走上了研究哲学的道路,淡泊名利让他赢得了尊重的同时也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对学生的无限期望让他年过七旬依然活跃在讲台上——这便是我们的刘老师。
(王银飞)
【注释】
[1]杨荣国(1907—1978),湖南长沙人,哲学家。早年毕业于上海群治大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东北大学、南宁桂林师范学院教授。1946年7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在狱中,杨荣国仍然继续研究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出狱后即出版了他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思想》。1949年后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并被选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民盟中央委员。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调中山大学任教,先后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对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有较深造诣。
[2]李达(1890—1966),湖南永州人,中共一大代表,哲学家。1920年与陈独秀等人发起成立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1922年11月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1927年马日事变后,脱离政治活动,先后任教于上海法政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和湖南大学等校,坚持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是国统区著名的“红色教授”。1937年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毛泽东盛赞其为“理论界的鲁迅”。1949年参加与策动湖南和平起义。该年年底,由刘少奇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大学副校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任委员、院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
[3]杨树达(1885—1956),湖南长沙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后,先后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世。主要从事古汉语语法、训诂学及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4]罗章龙(1896—1995),湖南浏阳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著名经济学家、政治活动家。1915年入长沙长郡中学就读,与同在长沙就读的毛泽东结为好友。1915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名义发出征友启事,他是最早的响应者。1918年4月,与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后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德语预科。“五四”运动期间积极投身运动,1920年初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不久,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参加创建了北京共产主义组织,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是中国早期劳工运动的领导,先后参加领导了1921年底的陇海铁路大罢工、1922年长辛店八月大罢工和十月开滦五矿大罢工、1923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等。1930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为反对王明篡权,发起成立了“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被选为书记,后因此被开除出中共。从1934起,任教于河南大学,先后任经济系教授、主任。抗战后,又辗转任教于华西协合大学和湖南大学。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往武汉中南财经学院(后改名湖北大学),继续任教。1979年起,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著有《康德传》、《中国国民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原理》、《椿园载记》等。
[5]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报告首次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报告还指出,正确地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更充分地动员和发挥他们的力量,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已成为我们努力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在会议最后一天讲了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会后,全国开始出现“向科学进军”的新气象。
[6]应该指Frank Thilly和Alfred Weber的两本History of Philosophy,和Arthur Kenyon Rogers的A Student's History of Philosophy。
[7]何思敬(1896—1968),浙江杭县人,哲学家、法学家。1916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学和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法学院副院长。1938年到延安,历任抗日军政大学教授、延安大学法学院院长、延安新哲学会负责人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并历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和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教授。
[8]苗力田(1917—2000),山东聊城人,西方哲学史家、翻译家、教育家。1939年入中央大学哲学系学习,1944年入中央大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教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成立,调人大任教,1961年人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成立时,担任第一任教研室主任。在新中国最早开讲外国哲学史课程,在我国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是拓荒者。译著包括《〈尼各马可伦理学〉札记》和《〈形而上学〉笺注》、10卷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等。
[9]洪谦(1909—1992),安徽歙县人,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是维也纳学派唯一的中国成员。1934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是中国现代外国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荣誉哲学博士。
[10]熊伟(1911—1994),贵州贵阳人,著名哲学家。上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德国弗雷堡大学学习,师从海德格尔,193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7年任波恩大学东方学系讲师,1938年任柏林大学外国学院终身讲师。1941年回国,任重庆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1944年起兼任系主任。194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主任,1948年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哲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是最早向中国介绍海德格尔思想的学者。
[11]王蘧常(1900─1989),浙江嘉兴人,著名书法家。出身书香世家,幼受庭训,家学渊源。三岁启蒙,七岁能诗,有神童之誉。十九岁时,拜近代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沈增植为师,从篆隶、章草入门,潜心研习,卓然成家,有“今日中国王羲之”的美称。1950年,任中国文学院副院长、交通大学中文科主任教授。全国院系调整后,于1952年调往复旦大学中文科任教授。时心脏病发作,1954年至1962年在家养病读书。“文革”时受批判,工资扣发,每月仅得六十元维持家计。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梁启超诗文选注》、《章草十家传》、《秦史稿》等。
[12]陈珪如(1907—1986年),福建闽侯人。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31年,与胡曲园结婚后赴上海,先后任教于清心女中、务本女中、中国中学等校。自1936年起,从事哲学翻译工作,将哲学辩证法名著介绍给国人。1936年,在上海和艾思奇、于光远等一起组织自然科学研究会。1949年出版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是国人撰写出版的第一本以“自然辩证法”为题的著作。1949年后,曾担任国家出版总署编译处副处长,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中央马列学院理论和上海法学院等校。1955年,调上海复旦大学,参与创办哲学系。1980年,被正式评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是中国哲学界颇有成就的女学者。主要译著和著作有《唯物辩证法教程》、《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等。
[13]马兵,泰国华侨,青年时代向往革命、进步,回归祖国,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复旦哲学系从事逻辑学教学和研究。精通英语、俄语,翻译出版了多本哲学、逻辑学著作,在当时的逻辑学界已很有影响。还曾担任苏联专家和留学生的翻译工作。“文革”期间被批判,遭遇种种不幸,重返泰国。“文革”后,曾多次回国、回复旦,试图重返讲台,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14]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1990年出版修订版。是我国在西方哲学方面第一部系统的论著和教材,对我国在西方哲学中断近30年后的重建,特别是兄弟院校本学科课程的新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该书获上海市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5]江天骥(1915—2006),广东廉江人,哲学家、翻译家。1934年考入中山大学,后因接触进步思想被捕而离校。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投身抗战。1945年赴美就读科罗拉多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获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1948年至1952年受聘武汉大学副教授。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因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副教授。1956年,受李达邀请重回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至1998年退休。
[16]刘放桐:《重新评价实用主义》,《现代外国哲学》第十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刘放桐:《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论纲)》,《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8]刘放桐等主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