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访谈后记

当初参与“师道”项目访谈的时候,就是怀着一种对德高望重教授的崇敬而来的。都说大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见到曹教授之后我才领悟到了所谓学术之精神灵魂的意义。

在一个和煦的午后,当曹教授如约来到我们的访谈地点之后,精神矍铄地开始给我们讲述他六十年来与复旦的不解之缘,那样平淡却又不平凡的人生。从小时候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大起大落的生活,到考上大学进入复旦之后经历了院系调整转而进入上海财大继续自己的学业,再到最终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并深入钻研,从此走上了自己颇有成就的学术道路,面前的这位古稀老人淡然而谦虚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经历过土改、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时光,也经历过思想改造、“大跃进”等动荡的时光,曹老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成长史,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发展的成长史,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从出生开始就经历着和平的发展时期,没有机会体验这些动荡的历史岁月,这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也未免不带些许遗憾。我们从进入大学起就带着或多或少的功利目的,出国、考研、找工作就成为我们主要的人生目标。而他们却是带着一种来之不易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大学,比起我们也许更加单纯、纯粹,少了现代社会中的浮躁和虚荣,多了几分踏实和勤勉。曹老在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几十年,在他看来,所有的教学、研究,都是本着一个老师的良知,那就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是这样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贯穿了他的整个教学生涯。而我们现在的大学,可能是缺乏这样一种师生之间的人文精神。不如过去师生之间那么亲密,不仅是在学术上还是在身份上,可能更多地是保持着一种礼貌性的敬重。这也正是大学本身需要反思和奋起的地方。

四个小时的访谈很快就结束了,正是曹老师这样谦逊而和蔼的良师益友,让我们受益匪浅。曹教授说,他在复旦的六十年,也没有刻意地总结过复旦精神是什么样的,但是我想,像他一样谦逊的学者,不骄不躁,始终保持着在学术和真理面前的那样一份淡泊的态度,这正是复旦精神的真谛所在吧。

(赵越)

【注释】

[1]这段话出自曹聚仁的《谈李宗吾》一文:“李卓吾先生……每读古人书,无在不疑,因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第一步,以古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逐处寻他缝隙,一有缝隙,即便攻入;又代古人设法抗拒,愈战愈烈,愈攻愈深。必要如此,读书方能入理。第二步,以古为友:有见即提出一种主张,与古人的主张对抗,把古人当如良友,互相切磋。第三步,以古为徒:如果我自信学力在那些古人之上,不妨把他们的书拿来评阅,当如评阅学生文字一般。我评阅越多,知识自然越高。这是他的思想方法论。”见《曹聚仁文选》(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

[2]此处应指蔡尚思先生逝世后复旦大学所编的回忆文章集《永不毕业的世纪学人蔡尚思》,周桂发、施宣园、傅德华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指陈平原在《老北大的故事》一书中《大学者应有的素质》一文,“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一句出自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参见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