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访谈后记

初见郁庆福老师,只觉这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与郁老师攀谈几句,又觉得他是一位严谨科学的教授;直到又拜访老师几次,有了深入的交谈之后,我才悟到:这是怎样一位智者!

用“智者”来形容郁老师并不突兀,因为他除了在学术科研上的追求以外,还永葆对生活的激情。无论是对学生的悉心指导,还是晚年多姿多彩的生活,都彰显着一位智者的风采。

郁老师的一生是精彩的:他不但开创了我国卫生微生物学的新天地,还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步入晚年,他自学摄影、太极、绘画,与师母琴瑟和谐,安享晚年。他用生命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宗旨。

对于小辈,郁老师既谦逊又温和,就如一位邻家长者,关心着学生的生活种种。甫一见面,郁老师就给我们端上了热腾腾的咖啡;坐定之后,他亲切地问起了我们学习生活的情况;熟络之后,他更是如数家珍般拿出自己的摄影作品和绘画作品给我们一一介绍。与郁老师相处的短短时间,丝毫没有拘束和距离感,反而始终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在回忆起郁老师的时候,一幕幕的画面像放电影似的闪过我的脑海。奔波在郊外的郁老师,三尺讲堂上的郁老师,生活中的郁老师,虽然不尽相同,却无不体现着一位师者的气度和风范。郁老师在科研教学中的严谨,让我感受到了一位师者的风采。曾经有人说过,一个大学,最重要的是它的大师,因为这是大学的灵魂之所在。郁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复旦精神的优秀典范,复旦深厚的科学底蕴在此展露无遗。郁老师在生活中的智慧,更让我感受到了一位长者的睿智,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卓越的追求,将永远激励我在人生中不断前行。请原谅在这里我那贫瘠的语言只是浮光掠影,无法勾勒出郁老师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在开始“师道”项目的时候,我就有一个“雄心壮志”:写下对每个我采访过的老师的感受,那将是复旦老师的“群像”。现在我果然拿起笔来写了,郁庆福老师,就是这组“群像”的第一尊碑。

(史诗)

【注释】

[1]苏德隆(1906—1985),江苏南京人,著名流行病学家,公共卫生学家。1935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1938年,任上海医学院助教兼上海医学院上海颛桥卫生所医师。1938—1941年,任国民政府卫生署医疗队防疫大队长。1941—1942年,任贵阳卫生人员训练所教务长。1942年,由卫生署选送前往印度孟买霍普金斯细菌研究所进修鼠疫学,直到1943年奉命回上海医学院执教。1944年,考取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卫生学和流行病学,并获得公共卫生硕士学位。由于在去美国前同时也考取了英国庚子赔款奖学金,1945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病理研究所,在因发现青霉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弗洛里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85年,任上海医学院教授,流行病学教研组主任,公共卫生系主任,副院长,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在血吸虫病防治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全面阐明了钉螺分布的规律,提出“地域性防治血吸虫病”的对策,发明防血吸虫感染的“防蚴裤袜”和“防蚴笔”。他发现了江苏省启东、海门县等地肝癌发病率高与饮水有关。他倡导采用多学科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以解决流行病学的问题。曾多次主编《流行病学》全国通用教材。

[2]郁庆福、杨均培主编:《卫生微生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该书是1984年由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师范大学、湖南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山西医学院等5所兄弟院校合作编写完成的卫生微生物学教材,该书在全国同行中取得了共识和支持。至今教材已第十八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