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沛霖
1933年出生,江苏泰兴人,政治学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1年考进复旦大学合作经济系,1952年随院系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教于复旦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国别政治、国际政治、比较政治体制以及对中国问题的政治学分析。先后出版和主持翻译了《议会政治》、《政府与市场》、《比较政府体制》、《西方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等著作。其中,《比较政治学》的翻译出版,影响了中国一代政治学的发展。复旦大学的政治学研究的成长变化是新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缩影之一,从1958年马列基础教研室改为马列主义政治教育系,曹沛霖教授正是这段重要历史的见证人与参与者,也是复旦大学政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访谈人:赵越 刘璟煜
访谈时间:2009年11月
访谈地点:复旦大学文科楼
我就先来谈谈我个人,谈谈我个人的历史、个人的经历。我们这一代,特别是我们搞政治学的或是搞社会科学的,基础是比较欠缺的。我们同老一代比,比不过他们,我们同后一代比,也比不过。这个当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那个条件,确实是不一样的。我们是生长在战争与革命烽火并起的年代。我是上个世纪30年代出生的,一出生,就是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后就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差不多到这个时候已经18岁了,所以说生长在这个年代,成长在热情燃烧的年代,这个岁月,所以说是运动的人生。我进了大学以后基本上是在运动,进大学就是进入运动的开始。所以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一直到现在来看,搞起科研来,总感觉自己知识上是有所短缺的,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去补,总感觉要去补,不管搞个什么东西,总感觉历史太欠缺了,外文太欠缺了,总是感到很欠缺的,其实我本人一生当中就是从欠缺中这么来的。当然就是这个欠缺的过程,才让自己不断地去追求,去补这个知识,就是这样的过程。我总的想法、总的对自己过去人生的看法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