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外文系的程雨民先生,说话喜欢轻描淡写。一个个能在历史上回响一阵儿的名字、一幕幕烽火连天的历史剧,就在他略带苏州口音的普通话之间轻轻巧巧流过,若不留心听,抓都抓不住。若问当年是如何进的复旦,也是一笔带过的:“抗战嘛,上海没几所学校了嘛,愿意念书就进了复旦”。哪一届的?程先生很抱歉地说忘记了,太平洋战争的战火没给老爷子留下几许印象,反而让他牢牢记住了当年赫德路上的一所老洋房,当时李登辉老校长坚持要在上海给孩子们保留一个教育场所,于是这所小洋楼就容纳了愿意留在上海复旦的所有学生,上下课的时候热闹得像个百货公司,班上的同学好几个年级挤在一个教室里,关系铁得很。日本人打进租界那会,外国人都进了集中营,学生运动在复旦暗潮汹涌,访问的我们摩拳擦掌很紧张,老先生也还是淡淡的:“日本人来学校教日语,我不高兴念嘛。”对顾仲彝和周其勋两位先生那时候带着念华茨华兹、排练《浮士德》的经历,说起来反倒是历历在目的,台词还能背上来一大段。1949年,谦和且爱好外国文学的章益校长在程先生毕业后将他留在了外文系,解放后,外文系里一会抓俄语,一会回归英语,程先生也就教一会公共俄语,又被调去编一会英汉词典,倒也看得开:“我觉得俄语对我帮助很大啊。”确实,程先生的翻译兴趣在这会儿转向了俄文,赫尔岑的《喜鹊贼》,尽管引经据典,短小艰深,程先生还是翻得“笃笃定定”,访谈中提起来,谦逊着:“翻得不好,翻得不好”。
程先生虽风轻云淡,却依然很多牵挂,也有很多关怀,对中国的历史和今天、对语言学的中西方法、对复旦学子的学风变迁。自嘲因性格内向无法成为好老师的他,却像个好学生,在坚持读书和不断观察中,追问着如今的现象和问题,追问着距离,也追问希望。
从只剩个“补习部”,到百年之下的鼎盛,复旦有任过客说不尽的故事,程先生则是“旦复旦兮心如故”,醉心于文学与语言学之中,把其间经历的喧嚣烦扰挡在千里之外——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程先生却并不自觉。
(吴梦吟)
【注释】
[1]龚品梅(1901—2000),出生于上海一个天主教家庭,19岁入神学院。1930年,晋铎为神父,先后担任教育工作,出任多间天主教小学、中学校长。1950年,任上海、苏州及南京三教区主教。1955年9月,因“龚品梅反革命集团”首犯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8年1月被提前释放,恢复政治权利,当年因心脏病被获准前往美国接受治疗,2000年在美去世。
[2]王殊,1924年生,江苏常熟人,复旦大学外文系肄业。曾任华东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教员、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社国际部编辑,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记者,新华社驻巴基斯坦、几内亚、马里、加纳、刚果(金)、古巴等分社记者。1969年底任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1972年9月任中国政府谈判代表,与联邦德国政府达成建交协议。同年10月任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参赞。嗣后历任驻联邦德国(1974年9月—1976年11月)和驻奥地利(1980年7月—1985年12月)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1978年5月—1980年4月)。曾任《红旗》杂志总编辑(1976年—1978年)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1986年1月—1990年6月)等职。
[3]顾亟,1926年生,江苏南通人。194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东野战军医学院教员。历任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外事处秘书,驻芬兰大使馆三等秘书,驻芬兰代办处二等秘书,外交部西欧司处长,驻意大利商务代表处、瑞典一等秘书,驻芬兰大使馆一等秘书、参赞,驻西萨摩亚大使等职。
[4]王央乐(1925—1998),原名王寿彭,笔名炜华、王相等,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52年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1956年起,担任拉丁美洲、西班牙、意大利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的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条目,翻译了许多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的诗歌、小说、散文,是中国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诺贝尔文学奖智利主诗人、作家巴勃罗·聂鲁达诗作的第一人,也是全中国第一个译介阿根廷作家、诗人博尔赫斯小说的西班牙语译者。他从加泰罗尼亚语原文完整翻译了西班牙骑士小说的代表巨作《骑士蒂朗》,著名译作还有阿根廷小说《堂塞贡多·松布拉》。
[5]顾仲彝(1903—1965),浙江余姚人,著名教育家、剧作家、编剧、导演。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文理学院。192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历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及中国公学讲师、教授,外文系主任。曾任上海戏剧实验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校长。1947年春,与陈望道等人组建“上海地区大学教授联谊会”,任联谊会筹备会主任。1949年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会议。后历任戏剧学院教授兼外国戏剧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文化局电影事业管理处副处长、艺术处副处长,上海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辞海》编委及分科主编。
[6]周其勋(1897—1982),浙江杭州人。早年求学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留学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出任东北大学外文系教授。后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外文系主任、教授,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教授,国立编译馆人文组主任、编译等职。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外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继任岭南大学外文系主任,后创建广西大学外语系,任系主任。主要译作有《英国小说发展史》、《英国文学史纲》(合译)、《拜伦》。审校《英国当代四小说家》、《英语语法实例辞典》等。
[7]汪培(1922—2010),浙江余杭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40年高一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20日,作为复旦大学派出的五位学生代表之一,和南京学生一起前往总统府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请愿。作为大游行主席团成员,汪培走在队伍最前列。上海解放后,曾在市军管会文艺处、市文化局负责剧目创作和编审工作,任上海市戏曲评介工作者联谊会副主席,主编《大众戏曲》。在上海艺术研究所任《新剧作》副主编。主编《上海沪剧志》,任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主编《麒艺丛编》。从事戏剧创作,主要作品有沪剧《金黛莱》(获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一等奖,被众多剧种移植上演)、《三代人》,话剧《冬夜》、《向祖国》,电影文学剧本《爱俪园传奇》、《坤伶泪》等。
[8]洪深(1894—1955),江苏武进人,著名导演、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1916年夏,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继续编戏演戏。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获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1923年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同年9月加入戏剧协社,任排演主任,从此开始了建立中国现代话剧的实验活动。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提议用“话剧”一词统一当时戏剧的称谓,同年冬加入南国社,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1926年创办复旦剧社,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主任,从事教学工作达30年之久。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英文秘书。8月与田汉等发起成立并以光明剧社名义加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组为“左翼剧作者联盟”),任总书记。1949年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9月出席全国政协代表大会;同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兼文化部对外文化事务联络局副局长。1953年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兼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
[9]孙大雨(1905—1997),浙江诸暨人,著名文学翻译家、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原名孙铭传,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6年赴美留学,曾先后在美国达德穆文学院和耶鲁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1930年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中央政治学校英语教授兼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由罗隆基介绍加入民盟。1947年参加由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市大学教授联谊会,被推为干事会主席。1950年7月,任复旦外文系系主任,在反右斗争中受到残酷打击,1957年毛泽东在上海干部会议上讲话,把他同章伯钧、罗隆基、章乃器、陈仁炳等点名列为右派分子。1958年6月2日,被上海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1984年平反。1980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先后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八部著作,并完成了《屈原诗英译》、《古诗文英译集》、《英诗选译集》等译著。也是新月派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自己的写照》、《精神与爱的女神》等。
[10]全增嘏(1903—1984),浙江绍兴人。1923年毕业于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23—1925年就学于斯坦福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曾在该校修毕博士课程,因急于归国,未获得博士学位。归国以后,1928—1937年先后在上海任中国公学、大同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抗战前后,曾任英文《中国评论》周刊编辑、《论语》主编、《英文天下》月刊编辑。从1942年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兼任主任,同时任图书馆馆长。1956年,复旦大学创办哲学系,从外文系转到哲学系工作,历任逻辑教研室主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西方现代哲学研究室主任等职。从1958年开始参加《辞海》的编辑工作,历经10余年《辞海》出版时,任编委兼外国哲学史分科主编。1971年,被调到当时以批判外国学术权威为任务的“复旦自然辩证法大批判小组”,与其他学者一道翻译自然科学及其有关材料。经他翻译、校订的有康德的早期自然科学著作、哥白尼的天文学原著等。“文革”结束后,回复旦大学哲学系致力于西方哲学研究。
[11]章益(1901—1986),字友三,安徽滁县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成绩列当年文科毕业生第二名,获金质奖章。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27年9月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兼预科主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兼教育系主任,其间还曾兼任上海劳动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九一八事变”后,曾参加上海各界师生组织的请愿团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1936年起任复旦大学教务长。1938年至1943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总务司司长、中等教育司司长。1943年至194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淮海战役后,拒绝南迁,保护学校,迎候解放,将一个完整的复旦大学交给了人民政府。因抵制迁校和拒赴台湾,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遭通缉。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外文系教授。1952年后历任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1984年退休,1986年病逝。
[12]此处指1946年12月发生于北京的“沈崇事件”,当时全国各地有50余万学生集会游行抗议美军暴行,复旦的学生也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13]程雨民:《汉语字基语法:语素层造句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洪国藩,1939年生,浙江宁波人,生物化学家。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5]曾溢滔,1939年生,广东顺德人,遗传学家。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66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
[16]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新英汉词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