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后记
编者后记
2009年寒假前,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周桂发和方明两位副部长找到我,希望我能够牵头负责一项有关复旦名师文化的口述访谈项目,没有多少踌躇,我就答应了,尽管已经预计到这项工作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与口述历史研究与教学结缘始于2004年:为了迎接复旦百年校庆,我带着历史系的学生们摸索着开始了“百年复旦园”的口述项目,并于当年在历史系本科生中开设了“口述历史”选修课——当时我自己其实也是口述历史的门外汉。正是这样边摸索边实践,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已经坚持了八年,带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习口述历史的基本规范与方法,讨论作为史学的素材口述史料的确实性,分析访谈中的权力关系,追问访谈者应该扮演中立者还是参与者的角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迷上了口述访谈,爱上了口述历史。
“师道——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这一项目,受复旦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的资助,旨在弘扬复旦名师文化,传承复旦精神,保存珍贵史料。在2009—2011年间,复旦历史系的一群本科生和研究生,先后访谈了近30位复旦名师,这些来自中文、哲学、外文、历史、新闻、经济、法律、政治、管理、化学、生命科学、高分子、电子工程、医学、体育等学科的名师所讲述的精彩人生故事、师道传承、研究心得、校史掌故,将成为复旦校园文化建设的珍贵史料(因为各种原因,本书成书时仅收录了其中的20篇访谈)。
对于我和学生们来说,这个项目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不仅仅是学习如何开展口述历史研究,更在于向这些前辈学者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为师,如何做事,如何治学,这些都反映在学生们情真意切的访谈后记里了。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教育手段,已经日益引起校园内外的关注,作为一名常年和学生们浸淫于口述访谈之乐的教师,我对此感同身受。每次听到访谈归来的学生们兴奋地谈论他们对于复旦文化、复旦精神的思索与认同,对于师道传承的理解,体会到他们对于“大家来做口述历史”这种亲身参与历史知识生产的喜悦,我的喜悦也是由衷的。
这本访谈集能够出版,需要感谢很多人,最应该感谢的当然是这些接受我们访谈、亲切如家中长辈的老教授们——他们中最年长的于同隐教授已经95岁高龄,最年轻的刘放桐教授也已年近八旬,他们对访谈的学生来说是高山仰止的名师,又像平易近人的祖父母。细心如刘星汉教授在听说前去访谈的同学家境贫困后,悄悄地在借给她的书里塞上500元钱。可惜的是,丁淦林教授和刘星汉教授相继于去年和今年去世,未能看到此书付梓。
校党委宣传部给予此项目持续的关注:萧思健部长多次过问,大力支持;此项目的创意来自周桂发和方明两位副部长,他们是无私的推手,为我们出谋划策;周桂发老师调任校档案馆馆长后,继任的周晔副部长一如既往地关注此项目,甚至亲赴档案馆查阅档案,介绍访谈线索,督促项目进展;陆长玮老师具体负责此项目的协调工作,对我们与相关院系的沟通多有助益。
本书的出版受到复旦大学出版基金的资助,责任编辑史立丽师妹认真编校,在此一并致谢!
陈 雁
2012年7月于复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