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申、汪:您经历了这么多坎坷,对于您日后教育学生有什么影响吗?

顾:我出身不好,可是对于毛主席、对于党是很忠诚的。“文化大革命”天天讲为人民服务,可是经济非但搞不上去,阶级斗争却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破坏了。所以我特别重视人际关系的问题,包括管理学院的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跟同学之间的关系。有句老话叫“家和万事兴”,作为一个单位也好、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团体也好,如果能够团结一致的话,肯定就能兴旺发达。所以我强调,在学校里学生应该是第一位,老师应该为学生多想一想,所以我没什么架子,教书首先要教人,就是这个道理。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所以我对学生,一个是喜欢,另一个是真心真意为他们服务。我的学生们对我也都很尊重,称我为恩师。他们每年都会回来看我,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就是他们没有忘记我顾老师。

申、汪:顾老师您培养了40多个硕士、18个博士,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您教了这么多学生,哪些是令您印象深刻的?

顾:我的很多学生现在都超过我了,无论是学术也好、事业也好,水平都很高,这是我最大的欣慰;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最大的光荣。现在管理学院有很多是我的学生。李元旭[2]是我的第一个博士生,我特别重视他,现在他是企业管理系的副系主任。还有管理学院的院长陆雄文[3],现在的管理学院比我那时大多了,他这么年轻就能当上院长是非常不容易的。

还有两个学生也印象深刻。一个是管理学院的包季鸣[4],你们可以采访一下他;另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5],他们都是上海市经委送到复旦来读大专班的。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两个是人才,他们学习特别用功,在厂里面还担任重要职务,既懂理论又懂实践,我就想让他们大专班毕业以后留下来。当时学校是不同意的,所以就先叫他们干行政,办公室也需要人嘛。他们自己把本科的课业补上,再考我的研究生,从硕士研究生一直念到博士生。这两个苗子有前途,品质又比较好,他们也愿意留校。我给他们提供机会,剩下的就靠他们自己了。包季鸣博士毕业以后又到香港上海实业公司做副老总,现在是给EMBA,给高级经理班上课;王方华做到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院长,想邀请包季鸣去做副院长。我就跟复旦管院的院长说,要重视包季鸣啊,不能让人挖走了。这些学生都是很有成就的。

申、汪:顾老师,企业管理是很注重实践操作的一门课程,您在教育学生时是怎么强调这一点的?

顾:我是很鼓励学生去外面实践的,我们学管理的,最终是要有实践经验才行。我们复旦管理学院本科生理论基础扎实,他们缺的是实践,所以我讲课时就动员他们去参与实践,升华他们的理论。那个时候学校严格规定不能去外面兼职,但我顾老师不一样,我鼓励我的学生去参与实践,去赚钱。过去学校规定不准学生兼职,为什么我当初想要学生兼职呢?虽然不能公开,但是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管理一定需要实践经验,这和物理、数学是不一样的。好多学生,尤其是家境困难的学生,只要精力充沛,既不放弃学业,又能够从实践当中得到锻炼。像李元旭是本科毕业就留校的,他写了很多书,理论基础比较好。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去一家美国的保险公司实习,当时比较艰苦,我也同情他,多实践还能增加收入。他在保险公司工作一年不到,书就写了好几本了。通过实践促进教学研究,李元旭是蛮典型的例子。

还有一个硕士研究生也印象深刻的,他念我的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到很多私人公司做经理,做得很好,我特别鼓励他。一方面让他做好管理工作,一方面又要求他不耽误学业。后来他到上海财经大学去当教授,后来又自己开公司做老板,是教学与管理实践都很强的,像这样的学生很多。我特别强调理论基础扎实,又强调实践经验,一方面理论上提高了,另一方面在管理实践上有了新的思路,这就是创新嘛。

申、汪:那么老师您自己是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呢?

顾:我最早是当过上海柴油机厂的顾问,这个厂很大,现在已经是上市公司了,过去是国营企业。80年代我去给他们讲课,厂长、党委书记听了很感兴趣,就请我当顾问。还有上海的二纺机,也请我去担任企业咨询。找我咨询过的企业是很多的,像上海造纸厂,我写过一个咨询报告,他们看了都比较满意。全国各地我也去过很多地方,提供咨询,帮助解决过问题的企业不下几十个。我们学管理的主要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到企业里面,他们也感觉比较满意。

申、汪:在我们的印象中,学习管理、经济专业的将来都是要赚钱的,您鼓励学生去赚钱,而为什么自己却安于一生只当一名教师?

顾:像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名与利的关系。当教授,希望自己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流芳百世。利,我看得很淡,钱多了有什么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一生是很清廉的。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学生,在上海某总公司销售部任总经理,想批一辆车给我,相当于一万块钱左右,可我从来没有向学生开口要过什么,这样的好处也不能接受。作为教授就要注重自己的品德,教书育人就要重视育人。自己作为教师,品德不好,就不可能是一个好老师。

申、汪: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职业道德至关重要。您强调作为老师要有师德,那么对于学习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学生来讲,您是如何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

顾:我自己在讲课中间常跟我学生讲,我们学管理的,都是培养老总一级的人才,你要是想发财的话,容易得不得了。所以我上课的时候一直强调,你要想发财,就不要当官,不要当教授,你就自己办公司。你要是想当官,千万不能贪财,我上课公开给他们讲这些,现在市场经济就更应该这样讲。在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上,我特别重视这方面,反复跟他们讲,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将来的路是什么:如果是做商人,做管理,可以发财;如果是做教授、做官,千万不要想着发财。

申、汪:顾老师,最后我们想请您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来谈谈,学生如果想在求学过程中取得成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顾:首先应解决思想问题,所谓先做人后做事。过去叫忠心耿耿,现在讲叫诚心诚意,不能三心二意。要做这件事就干到底,只要下了决心,有恒心,事情就能做成。我初中没有毕业,但为什么能考上大学,现在成为复旦教授的呢?首先就是因为有恒心,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有这样的决心和恒心,我认为什么事都能做成。

人总是要碰到困难的,我当时被打成“反革命”,那时如果想不通的话,也没有现在的成就。多少人在“文化大革命”时自杀了,那时关了我五天五夜,没有什么东西吃,直到饿出胃溃疡。经历那么多阶级斗争,就是因为有当初的决心,所以别人讲什么我都不管,只要跟着党走到底就好。

申、汪:顾老师,您这些传奇的经历本身就可以写一部中国现代经济史啦!

顾:对我来讲,自己出身不好,但是我是相信党的,几十年来始终如一,所以我有这样的决心,有这样的信心,什么困难都克服得了。我一生能够忠心跟着党走,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这是我最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