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于同隐

烽火年代

留学美国

院系调整,来到复旦

高分子学科大发展

“于同隐模式”

永不停止的思考

导师与学生应有的气质——贺恩师于同隐先生90寿辰

史玉泉

我的祖父曾是留美幼童

为什么学医?

医学生的孤岛生活

重庆记忆

重回上海

立志从事神经外科

身教重于言教

访谈后记

宁树藩

旧学底子扎实的新诗人

给飞虎队当翻译

被王中拉进复旦

治学心得

扎实的材料,有的放矢地考证

86岁时仍在申请国家项目

濮之珍

逃难中完成大学学业

教学相长

中国也有自己的语言学

我和蒋孔阳先生

静下心来当好老师

访谈后记

潘纪一

孤岛与沦陷中的学生时代

到复旦教书

《解放》杂志的笔杆子

从经济学转向人口学

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大有所为

程雨民

我的大学是沦陷时期的复旦“补习部”

俄语+英语的双语助教

我看语言学

百年复旦,我经历了六十几年

访谈后记

胡景钟

教会大学的学运领袖

哲学系开设宗教学课程是毛主席的指示

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

大学如何培养人?

“双肩挑”

访谈后记

刘星汉

流亡的中学

为获公费资助只好改读法律

复旦:上海学运重镇

上海解放 接管高校

重回大学 学习马列

建设国际政治系和美国研究中心

教书育人

“他们称我是学者,我说自己不是学者”

访谈后记

沈伯埙

我和我的老师们

德庄、音乐会、舞会:50年代初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从学生到老师

从大学教授到世界银行专家

复旦培养了我

访谈后记

叶孝信

书香门第

“两门”人生

我的老师

我对学生要求严

访谈后记

李致勋

考进复旦 跑对大门

尝试人工合成胰岛素

张孟闻与谈家桢教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复旦师长

我的期待

伍柏麟

战乱中求学

我的老师们

给蒋学模先生当助教

坚持课程改革

我的学生

顾国祥

从阔少到学徒再到人民警察

辗转四校终入复旦

改革开放推动企业管理研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附:包季鸣教授谈导师顾国祥教授

曹小定

“我能够有今天,跟家庭是分不开的”

“要念最好的学校”

进入上医

留学苏联

回国教书

针刺麻醉技术

访谈后记

郁庆福

孤身闯东北 考上中国医科大学

研究生论文的样本:一千个上海人家

霍乱的地方性

开创卫生微生物学

继承上医严谨的治学传统

桃李满天下

京剧、太极、摄影、绘画

访谈后记

丁淦林

受益匪浅的中学教育

第一志愿考进复旦新闻系

华东局、人大进修、负责招生

回校任教

新闻学院院长

教师应以教书为本

访谈后记

曹沛霖

“家道中落也有好的方面”

从“三自”的大学生活到“填鸭式”的苏联教学模式

转行不后悔

科研要围绕教学来开展

复旦政治学科发展的见证者

“老师对学生有着社会责任感”

什么是复旦精神

访谈后记

高 滋

“一个是要有一个高目标,一个是要靠自己”

爱看小说的化学系女生

“我有今天全靠国家培养,国家给了我最好的条件,我必须报答国家”

“学的东西想不到什么时候就会派上用场,学是不会白学的”

“要学所有老师的长处”

“要成事业,也要当堂堂正正的人”

庄锡昌

战乱中的童年

考进复旦

留校任教

牵连入“反革命集团”

倡导文化史研究

担任副校长

访谈后记

刘放桐

考高中与大学都是靠自学

走上哲学研究之路

复旦哲学系的成长

三版《现代西方哲学》与三次跨越

我的学生

访谈后记

编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