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 接管高校

上海解放 接管高校

刘:解放前,复旦的文科中最强的是法律、经济,还有教育。解放前复旦是有教育系的。以前的历史系也不叫历史系,叫史地系,还教地理的。上海文科说起来,数复旦的最好,尽管人数不多,因为它每年只招400个人,我考的时候,报名4000人,招400人,10个人挑1个。主要是法学、商学强,因为上海原来作为殖民地的城市,复旦的商学,比如会计、外贸、统计都很强,李岚清也是复旦统计学毕业的。但相比而言,理科就差了。解放后,华东军区饶漱石说上海是华东的首府,却没一个名牌大学,然后他就把浙江大学并到复旦,浙江大学理科强,苏步青是数学家,包括你们历史系的史地学家谭其骧,都是浙大的。

马:刘老师,您参加解放后接管高等学校的工作了吗?

刘:上海一解放,复旦地下党派六个学生党员,就是我、袁识先、朱元寅、朱光基(已去世)、陈邦才、蔡旭若,另有交大地下党派来六个学生党员,到上海军管会高教处报到,由杨西光接待,准备参加接管高校的工作。不久,杨西光又调任福建省省委宣传部长,后来才调回来做复旦党委书记。我是留在了上海军管会高教处,我没有被派到学校去。接收上海高等学校的负责人称为军代表,我们学生都是作为接管上海高校的联络员。接管复旦的军代表是李正文[2],联络员是袁识先[3]。解放前,李正文在上海公开的身份是私立大夏大学的教授,是我们党内很有名的老地下党员,解放后任复旦第一任党委书记,后来才是杨西光[4],杨西光是解放后接管上海高等学校的总负责人。

上海解放后,杨西光在军管会高教处负责接管国民党教育部在上海的办事处。国民党教育部本来在南京,我们快要过长江的时候,国民政府搬到广州,后来从广州迁到台湾。国民党教育部迁到广州以后在上海设立了教育部办事处,我跟着杨西光一起去接管这个办事处,它是政府机关。后来我留在了上海军管会高教处,到1950年,它变成了华东区教育部。全国成立大行政区,华北、华东、华南,还有西北、东北区。大区下面管几个省,华东区管福建、江西、山东、安徽、江苏。因为当时刚刚解放,各地情况复杂,大区是中央代理机构,但是它可以发布法令、作出决策。到1954年,“高饶事件”一出现,大区就撤销了。

马:您当时的工作呢?

刘:我当时留在华东区教育部,任部长室机要秘书,管机要。机要就是中央传下来的信息,还不能一下子公开,靠电报和密码来传达。我任机要秘书,住在办公室,我一个办公室就这么大(刘老师用手比划给我们看),有保险箱。我一个人吃在那里,住在那里,一个人是不好独自外出的,要两个人才行。机要秘书,我做到1952年。教育部上面又有个文教委员会,管教育局、新闻局、卫生局、体委,凡是文教方面都是归文教委员会管的,后来我又到文教委员会做机要秘书。解放初,我们那些部长工作很忙,上海刚刚解放,要把上海管理起来,不简单,我们部长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晚上9点才下班,我是秘书,就得坐在那里,陪他办公。

但是我不喜欢搞行政工作,所以华东机关被取消之后,我就要求去学马列主义,是想到大学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