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访谈后记

帮助庄老师进行口述访谈并整理访谈内容,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事。通过与庄老师近一年的交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和庄老师成了好朋友。庄老师教会了我两件最重要的事,一是要讲真话,二是要与人为善。有的时候,我们迫于无奈,不能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时你可以不说话,但千万不能讲假话。对自己要坦诚,与人交往也要坦诚(包括和外国友人交流时),要勇敢讲真话,不要欺骗自己和他人。同时,我们是生活在人群之中,平时不可能不和他人打交道,所以我们要广交朋友,善待他人,多帮助、关心他人。这一点从他对我这个小辈的关心上就能看得出来。

庄老师把一生献给了复旦,为复旦的发展,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大力倡导文化史,鼓励人文学科在各个领域展开研究,特别希望能提高我们国民的素质。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总能够把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虽然现在他的视力不佳,生活很不方便,但他依然坚持阅读,了解当下的新鲜信息,人在美国也时刻关注国内的新闻。此外,庄老师很喜欢听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他偶尔还会弹弹钢琴,退休后的生活很丰富。

我认为口述访谈,特别是对这些令人尊敬的老教授进行口述大有必要。如今,老师们年纪大了,自己可能因为身体原因不方便写回忆录,但通过与我们的交谈,可以引发他们的很多回忆,同时能保留下大量珍贵的资料,有益于后人的了解和研究。我很喜欢和老人们交流,他们的很多经历都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而且通过口述的方式来了解他们走过的历史,会让我们对那个年代有更多真实的感受和崭新的视角。

(乔明华)

【注释】

[1]逯耀东(1933—2006),江苏丰县人,著名美食家、历史学家。1957年获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学位。后入香港新亚书院,受学于钱穆、严耕望等名师,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助理研究员。1966年,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7年,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班深造,1971年获博士学位。1977—1998年间,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及东吴大学等校任教。1991年,重返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开设“中国饮食史”课程。

[2]这里指的是上世纪50年代在复旦历史系任教的八位名教授,分别是周谷城、周予同、谭其骧、蔡尚思、杨宽、耿淡如、田汝康和金冲及。

[3]靳文翰(1913—2004),河南开封人。1943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抗战期间,考取清华大学庚款留英,后因英国爆发战争,转至加拿大留学。约在1947、1948年间回国,入圣约翰大学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专长为美国史和世界现代史。

[4]王造时(1903—1971),江西安福人。192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1929年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旋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员。1930年经苏联回国,同年受聘担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政治系主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抗战,创办《主张与批评》半月刊、《自由论坛》杂志,发起组织上海各大学教授抗日救国会,积极支持十九路军和淞沪抗战。又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6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被选为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同年11月被国民党逮捕,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员。1938年在江西吉安创办《前方日报》,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创办自由出版社,积极从事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1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60年9月摘掉右派帽子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冲击。1966年起被关押在上海第一看守所。

[5]陈仁炳(1909—1990),湖北武昌人。1928年入读上海沪江大学,曾任该校基督教青年会会长。1932年,赴美留学,次年获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重庆国际广播电台总编辑,四川璧山社会教育学院社会学教授、《展望》杂志社社长,《中国建设》杂志主编,圣约翰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积极参加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第一届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1953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他提出“反对乡原态度,提倡贾谊精神”,被当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张春桥在《陈仁炳的“另外一条道路”是什么?》一文中点名批判。后来又被毛泽东在《打退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一文中点名。上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右派分子获得平反,而他是高层中5名未获改正的右派之一,也是5人当中唯一一个活着未看到自己被平反的人。主要从事人口学、人类生态学、都市社会学、美国史和民主制度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走向民主社会》、《论人民民主》、《人口均衡论》等,译有《巴拿马人民史》等。

[6]1956年起,复旦大学在每一年级中设一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该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引导、教育工作。从1966年秋冬开始,辅导员均遭批判。1970年,“一打三反”中七位教师被诬陷为“反革命集团”,受到迫害。吴维国跳楼自杀。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志(1949—1988)》,未刊。

[7]李华兴(1933—2011),湖北武汉人,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后师从蔡尚思教授攻读在职研究生。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思想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1986年评为教授,同年起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中国近代思想史》、《近代思潮纵横》、《中国近代史》、《人世楷模蔡元培》等。

[8]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宣传队(简称“军宣队”)进驻复旦大学历史系。1968年夏,上海工人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复旦,进驻历史系的工宣队由上海第一钢铁厂约20名工人组成。由军宣队、工宣队负责这个特殊时期的“斗、批、改”运动,教学、研究等业务工作仍旧中断。根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志(1949—1988)》,内部版,未发行。

[9]林志纯(1910—2007),福建福州人。194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46—1950年任教于大夏大学历史系。1950年调至东北师范大学任教,并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转向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世界上古史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绩并做出多方面奠基性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有感于中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底子薄,基础弱,人才少,在古稀之年仍然发宏愿立大志,联合周谷城(复旦大学)和吴于廑(武汉大学)二老,一再发出加强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呼吁。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东北师大建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创办世界古典文明史学习班,每年还招收亚述学、赫梯学、埃及学和西方古典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及博士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

[10]庄锡昌:《世界文化史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李达三,1921年出生,浙江鄞县人。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会计系。现为声宝—乐声(香港)有限公司、卡尔顿酒店集团董事会主席,多年来积极捐资助学。上世纪90年代初,捐款500万给母校复旦大学,用于建造10层的“李达三楼”。2011年被授予复旦大学名誉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