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访谈后记

初见沈老师,觉得他同许多学者一样儒雅、谦和,交谈至深,才会慢慢发现老师的特别之处。如果用“可爱”两个字来形容老师,或许有失庄重,但我觉得这样更能表达老师给予我的印象。我们的访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在这弥足珍贵的时间里,老师将其在复旦求学期间的趣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办音乐会,跳交际舞,老师的青春岁月充满了自由的气息。回忆着,谈论着,兴致渐浓,翻出几张老照片给我们看,不得不说年轻时的老师真的是帅气十足。老师同时又是一个极富浪漫情怀的人,年轻时喜欢古典音乐的他,现如今更是沉醉于音乐的世界中,这已成为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音乐世界的小故事,老师总是可以信手拈来。老师热爱音乐,尤为钟爱四五十年代动感的美国爵士乐,这不由得让我们很吃惊。很难相信一位年已八旬的老者会有这般美好的兴趣。我们谈笑风生,却又时常被访谈时的所见所闻感动。老师对生活饱含着热爱,并且以一颗积极、年轻的心灵来对待自己的生活。沈老师的夫人也同样是个很慈祥亲切的人,我们都叫她孔老师,访谈那天她画着淡淡的妆,看上去精神状态极好,对沈老师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这样的画面总是会给人深深的感动,老有所依、老有所伴,那应该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

沈老师也向我们细致地讲述了他所知道的复旦往事,还有和谢希德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师之间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无不透漏着他对复旦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感,复旦给予了老师一生巨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无论是在复旦求学抑或是在工作的日子,与复旦学者的长期相处,使他养成了生活俭朴、治学严谨、情趣高雅和工作踏实的作风。这便是一种师道的传承吧。

我们细心地聆听着,聆听着我们的长辈关于复旦点点滴滴的记忆,聆听着老师对复旦师道深挚的感悟。我想对于我而言,更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与一位老者的交谈,总是会触动内心的深处,促使我们思考。思考我们究竟该如何度过我们的求学生涯,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所在。

(迪娜古丽)

【注释】

[1]王福山(1907—1993),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2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次年赴德留学,1940年,发表博士论文《关于能量很高的质子和中子的轫致介子辐射》,在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当年,回到母校光华大学任教。1946—1952年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来到复旦,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文革”开始后,受到很大冲击,被迫转而从事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主要进行德文的翻译及译稿的校阅,译著包括《马克思数学手稿》、《宇宙发展史概论》(康德著,原名《关于诸天体的一般发展史和一般理论或根据牛顿定律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力学起源》)、《哥白尼和托勒密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以及《严密自然科学基础近年来的变化》(海森伯著)等。“文革”结束后,重新担任物理系系主任。1980年,卸任系主任,致力于近代物理学史的研究和科学史研究生的培养,并主编出版了《近代物理学史研究》第一、第二辑。时值同济大学重建物理系,王福山受同济大学之聘,兼任同济大学玻耳固体物理实验室主任和物理系名誉系主任,为同济大学玻耳实验室的建立和物理系的重建多有贡献。

[2]周同庆(1907—1989),江苏昆山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1929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33年获博士学位。1952—1989年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长期从事光学与光谱学、气体放电、等离子体以及物质结构等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光学、真空电子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研究者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交通大学物理系部分人员并入复旦大学,周同庆来到复旦大学,与轻工业部上海精密医疗仪器厂的华中一等人一起从事X光管的研究,于1953年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医用封闭式X光管。X光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节省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电真空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步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了我国高真空技术的发展。周同庆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杨澄中、范章云、蔡驹、冯康、方俊鑫、华中一、蔡祖泉等,都成了科学界的知名人士。

[3]王恒守(1902—1981),浙江海宁人。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专攻理论物理。1932年秋回国,历任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主任。1958年调安徽大学任教。1976年受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聘请,任该所第五研究室顾问,并主编《海洋实践》,直到逝世。长期主持“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不断修正讲义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著译有《力学之部》、《从相对论到量子论》、《原子能辐射原理和防避法》、《波浪发电的原理设计》等。1981年逝世前不久,还与友人合作写出《探索地壳构造运动的力源和机理》,提出了“应用拓扑变换探索地球呈梨形结构”的新观点。

[4]1952年院系调整对复旦物理系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该年在原数理系物理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物理系。教师组成如下:(1)原数理系物理组留系11位:江仁寿、王恒守、叶蕴理、黄瑞璋、何育辽、章志鸣、戴乐山、王樨德、周福洪、华惠迪、吴治华。(2)其他高校调整来系14位:王福山(同济大学)、周同庆、方俊鑫、蔡祖泉、周雄豪、华中一、蔡怀新(以上交通大学)、卢鹤绂、殷鹏程、赖祖武、郦庚元、裘志洪(以上浙江大学,后二位以研究生身份随卢鹤绂来系)、周世勋(沪江大学)、汤睿(大同大学)。(3)1952年或稍后来系7位:谢希德(由美国绕道英国,于1952年11月到校)、吴椿、吴剑华、沙闺丈、李仲卿(1953年)、郑广垣(1954年)、毛清献(1954年)。物理系系址从原数理系600号楼迁至200号楼,并以登辉堂(今相辉堂)整个一楼为普通物理和中级物理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储藏室。调来教学仪器设备的高校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和上海工专等。参见《复旦大学物理系系志》,未刊。

[5]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的王迅院士也有相应回忆:“我们考入复旦时正值院系调整,复旦并入了原来浙大、交大、同济等等好几所高校的物理系的师生,师资力量大大加强。原来复旦只有数理系里面有一个物理组,学生做物理实验都要从江湾赶到徐家汇的交大去做。院系调整以后,复旦有了物理系,有了六位正教授。”参见王迅:《我的大学老师》,载《风雨春秋物理系》,复旦大学物理系编,2005年。

[6]此照片来自邱励鸥:《纪念毛清献老师故世四十周年》,见http://www.mjlsh.net/Book.aspx?cid=4&tid=116。

[7]王零(1918—2010),安徽潜山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新四军和江苏、山东等地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一、二部副主任。1952年调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1965年10月任复旦大学党委代理书记。“文革”后负责复旦的拨乱反正运动。1978年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1981年调任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8]与沈伯埙一同留校的1958届物理系毕业生还有7位:朱昂如、凌燮亭、何永保、杨福家、黄心源、蔡一鸣和程达铭。

[9]钱正绪,著名艺术家、收藏家钱君匋次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0]应为1965年。根据《复旦大学物理系系志》记载,1965年,贾起民、沈伯埙分别举行了普通物理、无线电基础的讲授观摩课,这种讲课具有示范的性质,当时称为“唱一台好戏”。

[11]王威琪,1939年生,上海人。1961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晋升教授。1999年被聘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医学超声学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成果丰硕。

[12]为防止混淆,沈伯埙教授家里为客人准备的茶杯都用书写工整的红色数字标好了序号——访谈者注。

[13]有关此计算机的研制情况,参见《解放日报》1956年5月26日。该报道称:本报上海25日电我国自制的第一架电子计算机,今天下午七时半在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作了一次表演,经过初步试算,性能良好。这架电子计算机是复旦大学物理系电子学实验室的青年讲师赖祖、何育辽,助教袁榘,技术员郑志,数学系四年级学生姚晋等五人设计和安装的,定名为“复旦六零一型电子积分机”。它能解四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组。这架电子计算机的制造工作是从今年三月开始的,这些年轻的科学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的时候,连一张现成的电路设计图纸都没有,他们就根据苏联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原理加以钻研,经过两个多月,终于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架电子计算机。

[14]赖祖武(1931—2009),福建福州人。1952年浙江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复旦大学电子学和核物理教研室主任、讲师,西南工程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核学会第二届理事。长期从事抗辐射电子学、核电磁脉冲及核测试技术的研究。负责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快中子次临界装置和临界装置。著有《核物理电子学方法》。

[15]何育辽,上世纪50年代任复旦物理系讲师,是复旦老教学大楼的设计者,1959年调任华东计算机所副所长。

[16]侯元庆(1915—1985),江苏无锡市人。1941年7月毕业于大同大学电机系,194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工学院研究生,1952—1957年,美国圣路易时代电器公司研究工程师、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甲级工程师兼计划工程师。1958年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调至上海科技大学,历任无线电系副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并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在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电工数学等领域均有较深造诣。译著《导波场论》一书,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1979年曾被选为中国通讯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委员。

[17]根据《复旦大学物理系系志记载》:无线电电子学系1960年成立,人称物理三系,内设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华中一、袁榘、刘静华任系副主任。1962年,无线电电子学系又归并物理系。

[18]复旦物理系堪称新兴学科的超级孵化器,几十年来从这里繁衍出一系列新的系、新的学科:1958年,从物理系分出物理二系,从事原子核科研和教学;1975年,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专业分出去;1978年,光源与照明工程另立门户;1982年,电子工程独立成系,那一年还分出电子材料专业;1990年,电子物理与真空物理告别物理系,与电子材料联合,成立复旦材料科学系。“裂变”一直持续发生到21世纪的2000年,半导体专业和光学专业的一部分成为复旦信息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参见《复旦大学物理系系志》,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