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第一次采访胡景钟老师是在2009年11月的一个下午。胡老先生满头银发,但精神很好,记忆力尤其惊人,很多年以前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谈笑间信手拈来,且细节一清二楚,令我们惊叹不已,为人则谦和持重,对待我们亦十分和蔼。
与胡景钟教授的交谈,让人感到既轻松又沉重。轻松的是胡老先生虽年届高龄,却耳聪目明,加之他温和谦逊的风度,真是令听者如坐春风;沉重的是这些谈话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思想的分量,发人深省,引人追寻。
在采访中我们聊到了很多东西,有人生的际遇,有他对教育的思索,有他对复旦往昔的回忆,比如他本生于南国,本意是取道上海北上,谁知阴差阳错就留居沪上,从此做了半个上海人;他也说到上世纪50年代大学期末的口试的考试方式,让我们倍感新奇;还有现在复旦校园内的一些已经消失或者仍然留存的建筑,在只言片语间流露出一丝怀恋的思绪,诸如此类,有很多很多,就像打开了一道时光的大门,让已知的变得更加真切,未知的就显得愈发珍贵。
由于我们的采访主题在于回顾老先生们的复旦岁月,因此我们对于胡老先生任教复旦的经历十分关注。不过,更令我们感到记忆犹新的是他之前在沪江大学学习、早年参加地下党的经历,以及老一辈人对于历史的记忆与感受。在对沪江大学的描述中,胡老说,作为教会学校,沪江大学教会了学生责任、使命和爱。我想,这可能是现今许多高校所疏于教导青年人的。胡老参加地下党的经历,更是颇有些惊心动魄的味道。他们不怕危险,不计回报,执著地想着建立一个新的中国。记得在何兆武先生《上学记》的序里看到葛兆光先生的一段话:“他们这一代人自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建设学科理性当作自己的目标,而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做个人幸福的基础,这是一代人的感情倾向”。是的,在与胡老的访谈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样的情怀和胸怀。
记得我们把两次口述录音整理成逐字稿后请胡老过目,他不辞劳苦地为我们修改校对。拿到稿子时,我不禁感到既惊诧又感动。惊诧的是老先生竟能如此这般进行字句校对,其认真仔细令我们自愧弗如;感动的是透过胡老,我仿佛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的一股韧性和毅力。对于凡事三思后行,事事希求回报的当代社会,前辈学人身上那些认真的执著、单纯的追求,是否让我们多一些自省?
(牛牧原 刘晶)
【注释】
[1]1947年4月27日,在离康乐园不远的基立村,发生了一件惊动整个怀士园岭南学子的暴行。那天驻扎基立村的国民党军粤中师管区(负责抽壮丁的机构)军人,强行乘坐岭南大学校车而不买票,遭到拒绝后竟然用枪托殴打校车司机和售票员,将司机打成重伤。这一暴行,引起岭南学子极大义愤,爆发了当年轰动羊城的岭南大学抗暴罢课行动。见胡景钟:《难忘的1947年和1948年——回忆康乐岭南学生的两次抗暴行动》,刊载于《岭南校友》第45期。
[2]此次游行指的是1948年初“抗议港英当局强行迫迁九龙城居民”的大游行,岭南大学学生参与了此次游行,组织机构仍是“校车事件”的抗议暴行委员会,胡景钟与徐广华为游行队领队人员。
[3]金应熙(1919—1991),广东广州人,历史学家。194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师从许地山、陈寅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5岁的金应熙回到广州岭南大学任教,是岭大当时最年轻的讲师。1953年以后,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系主任,暨南大学教授、系主任,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广东省历史学会副主席、省孙中山研究会第一任会长。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职工运动史、东南亚史、思想史、香港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均有较高学术成就,是香港史研究领域公认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4]蔡尚思(1905—2008),福建德化人。著名历史学家。1929—1934年间先后任教于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中大学。1935—1942年,同时任沪江、复旦、东吴等大学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946—1949年,任沪江大学教授。1949—1952年,任沪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1952年起,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历史系主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等职。
[5]上世纪40年代,蔡尚思针对当时朝野一片尊孔浪潮,陆续撰写了一批批判孔教及其现代流变的文章,并于1950年以《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棠棣出版社,1950年)为名结集出版。
[6]胡曲园(1905—1993),湖北江陵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哲学研究小组,与夫人陈珪如密切合作,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传播马列主义。1937年赴上海,先后担任上海政法学院等高校教授。1940年主编《哲学杂志》,撰写《论建立民族哲学的问题》等文章,倡导“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46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同年参加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积极参加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是当时著名的进步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秘书长兼法学院院长。1950年,参与发起组织新中国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并任会长。1952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委员、区分部主任,参与创建民盟复旦大学支部,并任民盟复旦大学支部首届主任委员。曾任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社会学系、哲学系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传播,著有《形式逻辑》、《胡曲园哲学论集》、《公孙龙子论疏》等。
[7]毛泽东批示:“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都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现代佛学》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水平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是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这请宣传部同志考虑一下。毛泽东,1963年12月31日。”该文件于1973年间由复旦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详见胡景钟:《拨云见日——宗教研究的起步》,载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等主编:《心印复旦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徐怀启(1905—1980),安徽运漕人,逻辑学家。1927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哲学系。1932—1937年,任南京中央神学院教员兼牧师。1937—1940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圣公会神学院研究西洋古典哲学和神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0—1952年,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兼牧师。1952—198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教授。精通英、德、法、希腊、拉丁文,在古代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逻辑学上均有造诣。
[9]尹大贻,1925年生,四川成都人,哲学家。194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1957年到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主讲外国哲学史。1985年,升教授。主要著作有《基督教哲学》、《库萨·尼古拉评传》、《现代西方哲学史》(合作)、《西方哲学史》(合作)等。
[10]胡景钟:《浅论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存在》,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编:《宗教问题探索·1984年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内部出版。
[11]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1990年修订版。
[12]胡景钟、张庆熊主编:《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培训班先后办了三期,培养宗教干部66人。后又举办神职人员佛教研究班,参加人数15人。见胡景钟《拨云见日——宗教研究的起步》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