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以教书为本

教师应以教书为本

邱、郑:您编写了很多教材,还参加了《辞海》的编写,能谈谈您在这方面的工作吗?

丁:我觉得教师不能放弃业务,教师还是应该以教学为本,特别是应该给本科生上课,所以前几天交大开一个讨论会,我就作了一个发言,主题就是这个。不要只重视研究生,本科生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我讲完以后,交大的校长说,他完全支持我的观点。我的观点就是本科的教学千万不能放松。新闻系来讲还有一个就是实践的能力问题。最近我在西北大学开会的时候,他们那个新闻出版局局长和我讲,过去新闻学看起来是有术无学,现在看起来是有学无术,就是因为不重视业务,不重视写作。我就说了点我的看法,他们也蛮赞同的。新闻系学生还是应该有实践能力,管用不管用是最根本的。很多学校接受我这个讲法:新闻系学生要有手艺,就像过去的手工业者一样。

丁淦林教授(中)与学生在一起

邱、郑:能谈谈您培养博士生的经验吗?

丁:我觉得培养博士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博士生有了解,了解你的教育对象个性是什么、长处是什么,不能完全凭教师的主观,好像我是你的老师,你就应该完全跟着我的脚步走。我是不大赞成这样的观点的。比如说,我带过一个历史系的硕士,毕业后到我这里来读博士的,我提一个问题问她这个文章能不能写,她第一个问题问我:这个文章有些什么材料啊?我和她讲,你这个完全是历史系的思维,历史系考虑的是怎么拿证据、拿材料,新闻系就不是这样的思维,新闻系是带着问题自己去找,挖地三尺也要把东西找出来,你这个思维的转变还是有点困难的。后来我同她讨论,建议她所写的论文题目就是符合她的个性的。因为她愿意研究材料,就让她研究汪伪时期的一些东西。

邱、郑:那么您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

丁:我的很多博士生现在自己也做博士生导师了,我的学生有很多专业毕业的,有新闻系的、历史系的,还有哲学系的。我有一位学生是哲学系毕业的,叫殷晓蓉[15]。她是搞古典哲学的,以前没有接触过新闻,后来我分析她的特点:第一,思辨能力不错;第二,外语很好。于是就建议她专门从理论方面研究传播学,不要跟时髦搞实践研究,这么大一个国家还是需要有人搞理论研究的。

邱、郑:您希望与学生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丁:这要看从哪个方面来讲。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有的学生很有意思,他讲,我的脑子稀里糊涂的时候就来找你了。我觉得这样的关系就很好,大家平等地共同去讨论。我从他们那里也了解了许多新的情况。现在我退休了,到学校去的时间也不多,我怎么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就是现在,好多博士生、本科生都还会来找我。

邱、郑:您可以说是亲历了复旦新闻系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能不能谈谈你所看到的新闻系发生的变化,您还有什么期望?

丁:复旦新闻学院从规模和硬件来讲变化很大,这个大楼盖起来,在全国新闻系里面都没有这么大的,甚至在全世界也很少有这么大的,所以说从硬件上讲变化很大。从同党委的关系来讲也比从前密切了。当然过去关系也密切,是一种师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比如过去党委宣传部的人我都认识,要开个什么会,或者是钱不够了,打个电话就可以解决,但是没有制度化的关系。我觉得现在主要还是考虑学科的发展。我觉得复旦的新闻系是好不容易靠几代人发展起来的,怎么样把复旦新闻系在全国的影响加深下去,这方面还值得研究、值得考虑。

邱、郑:现在的网络发展使得很多新的媒体形式出现,您觉得新闻系应该怎样应对?

丁:现在网络的发展的确给新闻系带来许多新问题,比如怎样培养跨媒体的人才、媒体融合的人才,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基础问题。就像我刚才讲的,我强调新闻系要管用,要有专业能力。我曾经把专业能力分解为几个能力:沟通能力(新闻系的学生要能和人家对得上话,要能够把新闻找出来)、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大量信息后进行分析判断,哪些东西可用、不可用,能写成新闻吗?如果能的话,应该怎么做)、组织能力(按照你的想法把人家拉拢起来为你服务),最后一个是表达能力,归根到底你要能够表达出来,这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像表达甚至网络表达。我觉得新闻人才要必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才是具有综合能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