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访谈后记

最后一次访谈时,刘老师带来了学校档案馆送给他们这些解放前就参加中共地下组织的师生的一份珍贵的档案资料,就是在1946年入学时填写的第一份表格的复制件。全校大概有五六个老师得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刘老师非常高兴可以再次看到自己19岁考入复旦时填写的表格。

中秋节快到了,刘老师带给我们素食的月饼,因为他知道我们两个人是少数民族,所以选择全素的月饼给我们吃,我们很感动。刘老师气色很好,但是,眼睛越来越看不清,即使用放大镜看也很吃力,他平时很少看书,偶尔看看《参考消息》。

(马俊 再努热)

【注释】

[1]周谷城(1898—1996),湖南益阳人,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执教,担任英文、伦理学教员。1924年出版第一本专著《生活系统》。1927起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中国公学等校任教。1930—1933年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后兼历史系主任。其间撰写了《中国通史》上、下两册,书中首次提出并运用“历史完形论”的理论,以阐释历史事件的有机组织和必然规律。自1942年秋起,经陈望道、张志让等教授介绍,开始在复旦大学执教,历任历史系教授、主任、教务长等职。1949年出版三卷本的《世界通史》。一人撰写《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在中国史学界至今还没有第二人。1949年前,周谷城积极从事民主进步活动,与张志让等组织大学教授联谊会;和翦伯赞等共同起草反蒋宣言。上海解放前夕,参与发起成立“上海大学教师联谊会”,反对国民党独裁政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教务长,创建上海历史学会,长期担任会长一职。

[2]李正文(1908—2002),山东潍县人。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肄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受中共委派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从事地下工作,并以教授身份先后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大夏大学等学校任教。上海解放后,被华东局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副处长,负责上海各大学的接管工作。1949年6月,上海市军管会派李正文为军代表接管复旦大学,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1951年,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1952年1月,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10月兼任副校长。1954年奉调北京,历任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司长、北京教授讲学团主任、中国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3]袁识先,解放前就读于复旦大学农学院,中共地下党员。复旦大学从重庆迁回上海后,参加袁永宝、顾德金为核心的进步组织“新青社”,1948年6月,经顾德金介绍参加复旦大学地下党。毕业后留校任农场技士。上海解放初期,任复旦大学军代表常驻联络员、哲学系讲师。其后调内蒙古师范大学任党委宣传部长。

[4]杨西光(1915—1989),安徽芜湖人。193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9月至1939年夏,参加东北军,以东北军一○五师秘书的公开身份开展统战工作。曾参加淞沪抗战。1939年9月,随部队撤至重庆,任中国青年记者学生组织组总干事。1940年到延安,在中央统战部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中野战军和华东军区敌军工作部先后任俘虏管理处主任、教导总团教育长、副政委等职。1949年5月,接管同济大学。同年8月,调福建,先后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福建日报》总编辑,省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9月调上海,历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解放日报》总编、上海市委候补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被非法监禁长达七年。1975年11月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3月,调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82年后任《光明日报》顾问。

[5]复旦大学的政治系成立于19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撤销,1964年成立国际政治系,该系是我国于1964年在高校设立的三个国际政治系之一。1964年成立的国际政治系仅国际政治一个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

[6]刘同舜等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89年间出版,多卷本。

[7]余开祥,1922年生,浙江江山人。1941年考入中央政治学校,因不满该校党化教育,两年后转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学习。1945年毕业,留校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945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青年民主同盟”,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初,曾担任学校工会副主席,并协助许涤新筹办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生班。1964年起,主持本校世界经济研究所日常工作。20世纪50—70年代,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政治学、世界经济专题等课程。其间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丛书(1945年、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五册)。1980年晋升为教授,1979—1984年间任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8]刘同舜,1930年生,浙江宁波人。1952年从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1955年开始任教于复旦大学,1985年晋升为教授,为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

[9]颜声毅,1940年生,福建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教学科研工作。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等职。

[10]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机构。已故复旦大学校长、该中心首任主任谢希德教授对该中心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1]谢希德校长与里根夫人南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密斯学院的校友,谢希德1947—1951年间在麻省学习,1951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南希1939年入史密斯学院学习,主修英语与戏剧,1943年毕业。

[12]陈其人,1924年生,广东新会人。194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系,1952年结业于教育部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1951年入复旦大学任教。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主要著作有《资产阶级价值学说批判》(1957年)、《19世纪上半期法国和英国庸俗政治经济学》(1965年)、《帝国主义理论研究》(1984年)、《大卫·李嘉图》(1985年)、《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概论》(1986年)、《布哈林经济思想》(1991年)、《殖民地经济分析史与当代殖民主义》(1994年)、《南北经济关系研究》(1994年)和《世界经济发展研究》(2002年)。

[13]根据《复旦大学教授录》记载,陈其人1985年晋升为教授,刘星汉1986年晋升为教授。参见《复旦大学教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