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闯东北 考上中国医科大学

孤身闯东北 考上中国医科大学

我的中学是在宁波念的。小的时候我也喜欢玩,因此刚开始我的成绩很一般,并不拔尖。我们班级成绩比我好的大有人在。到初中三年级时,我考上了另外一个中学。这个中学比较严格,我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读书上,这下成绩就上去了。

解放之前的那几年是最困难的时候,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物价涨得非常厉害,可以说民不聊生,我们家也不例外,为了生活,家里该卖的都卖了。特别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家里很难支持我上学,因为那时不是拿钱交学费,而是要拿没脱粒的谷子去,几百斤谷子,一袋一袋拖车拉着去。因为谷子不会贬值,而钞票呢,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越来越不值钱。所以我和我姐姐两人没有办法继续上学。后来我初三的时候在班级里考了第一名,第一、第二名可以免收学费,这样谷子就可以免掉了,等于没有花多少钱就可以读书了,这是很好的一个机会。从此以后我和姐姐就可以上学,一直到高中毕业。在那个年代里,对我自己的成长也很有帮助,慢慢的自己开始懂得做事情,家里家务事我也开始去做;在学习方法上也知道自己该怎么样学,不要过于依赖别人。举个例子,我在中学的时候,一次暑假去买了一本英文原版书,叫Complete English。里面讲的是对句子结构的解剖,包括主语、谓语、宾语,这本书对我很有用处。我就用一个假期全部读完了,读完以后我就感觉非常有信心,我居然自己能把英语的东西全部读完。第二个例子,我小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个集会的天井,那是小学生开早会、做早操的地方,两边走廊上有木头的柱子,每个柱子上都有标语,其中一条我记得最牢的,叫“有恒为成功之本”,就是说做事情一定要有恒心,是成功的秘诀。这句话我现在都没有忘记,它对我以后做事情很有启发。

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在宁波没有大学,只有上海有大学。上海当时兵荒马乱的,是“冒险家的乐园”,我看到消息说东北现在很需要人才,因为重工业基地在东北,很需要知识分子去建设国家。我们几个同学就一起去,抱着一股闯荡江湖的精神。我家里当然不同意,但是看我意志坚定,没办法,只好让我去了。到那里去后,东看看,西找找,想找个重工业单位,正好碰到中国医科大学招生,就想去碰碰看,也许能碰上呢?中国医科大学有两个,一个是协和医学院,后来也叫中国医科大学;我说的是沈阳的中国医大,这个大学原来的底子、仪器全是日本人的,是关东最大的医学院,就是南满医科大学。解放以后毛泽东到那里去视察过,大学的老师全班人马都是从解放区来接管的,学校老师很多都经过长征,所以革命传统很悠久。当时刚刚解放,年轻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解放了,过去黑暗的东西没有了,心里很高兴,考上这个大学觉得很光荣,当时还有很多华侨不去考清华、北大,从海外特地来报考这个学校。

但是我去报名的时候已经错过考试时间,我就经常去学校门口看看,有一次正好有一个老师过来,我就问他,他让我想办法找教育长。我就硬着头皮去,心里其实有点紧张,觉得教育长不得了,我怎么能随便闯进去呢?结果我进去后,他态度非常好,问了情况后,他说我给你一个机会,他派一个教务科的科长接待我,当场口试、笔试。笔试里题目五花八门,包括政治、文化。我记得两个题目,一个是什么叫霍乱。我答出来了,因为当时日本人侵占宁波就用过霍乱细菌战,死了很多人,我道听途说了很多,还有点印象。第二个题目很有意义,考什么叫国体,什么叫政体。在当时刚解放的时候,这应该是很高深的一个题目,刚好我在高中时同学们曾偷偷传阅一些进步作家和社会科学家写的书,我看过什么叫国体、什么叫政体,所以我回答出来了。等了几天,他就通知我被录取了,我高兴得不得了,就这样进了大学。走到这步不容易,作为一个长期在家没出过远门的人,一个人闯荡到北方,零下二十几度,地上都结冰,也吃了不少苦头。

考进大学后,也坚定了我的意志,一定要学好。进去学校以后我被照顾得很好,国家对我们抱了很大的希望,希望培养出一批新中国的训练有素的医生,而且是人民自己的医生,不是外国留学的医生。到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让报名分专业,就号召我们学预防医学专业即公共卫生专业。因为未来新的社会要重视预防,不是光治病。特别是苏联,在这方面确实搞得不错,要向他们学习。我就响应号召,学公共卫生专业,这一学就是五年。当时为什么五年制呢?因为我们的课程比较多,光解剖就有三百多学时,两本这么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