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医

进入上医

那个时候家里要是有人生病,经常就说,我们家要是有个医生就好了,但是我上面的哥哥姐姐没有一个人学医的,所以我爸爸呢,就一直在说,其实也不用爸爸讲,因为一旦有人病了,就都在想,能够有一个医生该多好啊,不然你去请医生的话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报考了医学院。我们考的时候是1948年,那个时候考大学很难的,报名就报了五个学校,报了五个就要到五个学校参加考试,那个时候不是统一考的。我考了一个私立学校,因为比较好考一点,是南京的一个学外语的很有名的学校。另外四个我考的都是国立的,因为国立就是不要钱的,那个时候私立也并不是特别贵。后来我那四个国立的都考取了,这个也是和上海中学的教育有关的,上海中学的老师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我们的录取率都是很高的。我考取了上医大,上医大很难考的,两千人考,只录取五十个,我还只是备取的,录取五十个,备取二十个,我是备取的第四名,结果后来我们备取的人全进了。为什么?因为前面不是五十个嘛,不是都考取了很多大学嘛,但有很多其实不想学医的,比如被交大录取了,干吗还学医啊,就去交大了。我那个时候交大、复旦也报了,还有一个是江苏大学。结果那几个学校都录取了,比如说交大还是录取得很早的,那我就也去交大看了,就怕万一不行嘛,我就去说我要来的,因为交大离我们家近,我爸爸也是交大的。复旦因为很远,我就没有去。但是我报考的这些学校考的都是化学系,因为我念书的时候,对英文、化学比较感兴趣,英文我是报的南京的那个。上医,就是备取,只要它收我的话,我还是选这个的,结果都录取了,高兴得不得了。上医,那时候叫国立上海医学院。

叔苹奖学金等到我高中毕业了,考取了上医大,就继续资助我,而且如果考取了研究生,也继续鼓励你深造,所以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个时候,我们的顾先生,对我们这些叔苹奖学金的同学非常好。他有一个办公室,大家可以一起过去玩,唱唱歌、跳跳舞,搞一些集体活动。另外,每年他都要给我们检查身体,不仅检查叔苹同学,叔苹同学的父母、家里的人,也可以检查。他这个检查呢,那时叔苹同学里只有我是上医大毕业的嘛,这些医务人员都是托我去组织,我就去中山、华山等医院去请一些医生一起去。

后来顾乾麟问我,为什么叔苹同学里学医的都很少呢?叔苹同学里面从高中到大学,医务专业的怎么那么少呢?那我说,本来医学院就很少,叔苹奖怎么能收到人呢?他后来想到了,为了叔苹同学会里面有更多的医生,他就在我们医学院招生,不是招一般的大学生,就是在我们的研究生里面招生。那么这样毕业就快了,所以我们学校就了不起,别的学校里面都没有招这个新同学,就在我们医学院招,到现在还在招,一年招五个。五个什么样的学生呢?他是让学校推荐毕业生中间最优秀的,考试的成绩最高,另外还能关心帮助他人,不单单是只要成绩好,一定还能够关心帮助他人的。现在我们好些叔苹同学会的会长,都是上医大培养出来的。

顾先生真是了不起,他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钱,凡是拿过叔苹奖学金的同学,他每一期每一个同学都会登记在册,而且非但要登记,还要组织同学会,在一个地方的同学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帮助。顾先生对同学们都有一个要求——“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他并不是叫同学回报他个人,而是考虑回报整个社会。所以我们都觉得得到了这个奖学金,就是到了一个大家庭中。每一个同学的情况我们都有登记的,(曹老师拿出一本同学册)这里有一本同学册……叔苹奖学金评定的时候也要考量学生的多个方面,比如面试的时候会问我们在家里干不干家务,如果什么都不管只管读书的学生,他们也不喜欢,一定要招到品学兼优的学生。叔苹奖来挑学生时,我们研究生院的院长就非常帮忙。因为招收研究生的时候是从各个单位招的,中山、华山、妇产科、医学院都挑选了一些优秀学生来评选叔苹奖学金。所以我们挑到的人都是好中加好的[11]

上医严格得很。比如说我们成绩60分算及格,上医有的时候会定65分才算及格,这样的话,有一门课不及格就不行啊,那时候严格得不得了。我们还有从上一个班退到我们这里来的。你留级一次可以,留两次是不可以的。还有就是你如果生病了,也有规定的,超过多少天就不让你考试了,尽管你的成绩很好,但是你就要到下一班去。所以我们有很多很好的同学,比如我们班级的顾建仁,他现在也是院士,他当时就生病了,就到我们班来了,不是说考试不及格,超过多少天就说你学得不完整,那就到下一个班去,如果还没好,还可以到再下一个班去。根据健康状况,倒不是像考试不及格那样不能考两次。考试不及格是肯定不行的,这个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我们刚进校的时候,上医所有的课都是用英文讲课的,不说中文的。在我考大学的时候,解放前全国来讲,就只有上医是中国人自己办的医学院,全国也只有这么一所,所以就是了不起啊,因为在那个时候很多是外国人办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校长颜福庆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就是不管怎样都要进入这样的学校。比如我交大也考取了的,但我还是选择来上医。

我们班级毕业时的分配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毕业是在1953年。1953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那个时候国家有这样的一个决定,就是毕业生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特别是到中国的边远地区。比如说,在我们之前毕业的前几个班级,都是师资班,因为当时的医生非常缺乏,为了能够更快地培养一些医生,所以就让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讲课办学,这样有了师资班,全国的师资班在几个学校有,我们培养的学生分配到全国各地去当老师。刚毕业的这几年,师资班中的学生还都是在上海呢。从我们这个班级就不是这样了,就是到最偏远的地方去,我们毕业的时候就只有四十五六个人,等到分配的时候,都是到最偏远的地方,到那些以前听都没听到过的地方,比如在内蒙古和俄罗斯交界的一个地方,学校一派就派了五六个人,都去了。还有就是派去做地质队员的,到华东、华南、华北、东北的地质队,地质队是很艰苦的,分配到那里的人也是写信给我们的,我们也都通知大家的。他们就跟着筑路队跑,有的分配到康藏公路的,先是分配到云南这些地方,然后从西康再到西藏,根本没有路的,那怎么办呢?他们就是跟着筑路队,就是队伍跑到哪,他们就跟着跑到哪,根本没有药,就是自己带了一点,就是这样的情况。如果有的工人受伤了,他们就要去医疗,这样艰苦的环境,但是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服从分配的。

当时分配在上海的只有两个名额,有一个人希望最好分在上海,因为家里困难,还有一个留在了上海,她却因为留在上海哭,很不情愿。我以前给同学作报告讲过这个事,你们可能认为留在上海再好不过了。她分在上海第七人民医院,那时候在郊区,不在市区,在浦东,分配的时候就哭,那时候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她就哇啦哇啦地哭,我们就问干什么,这么好的事情哭什么,她就说:是不是你们认为我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啊,就把我分配在上海,我怎么不能克服困难啊?她叫张倩芬,后来成了“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那么我们为什么把她留下呢?因为她的妈妈就生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她,一个是她妹妹,她妹妹是个智障,有的时候正常的,有的时候还会打人的,那么她就要在家里管着她。可是她说不要紧,让他们自己解决。张倩芬后来是怎么得了“三八红旗手”呢?怎么会当劳动模范啊?在当劳动模范前她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我们1953年毕业,她1955年就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只有两年。她就是在工作的时候经常以病人为主,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病人有时候大出血,妇科很严重的。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大量地输血,输血还不能是储存的,最好是新鲜的,那时候如果有的话就动员大家捐新鲜的血,一个人不够,得要几个人啊,她经常给病人输血,她是妇产科的医生嘛,她就把自己的血献给了产妇,结果到第二天,那些人被抢救过来的当然很感谢啊,她们看到她,说:张医生你怎么还上班啊?昨天你不是把血输给我了吗?你怎么还来啊?那些输过血的人不是都在休息吗?你不是叫我要多喝水多吃点好的,要多休息嘛,怎么你就在那里工作啊。她就说:我总要把你们的病管到底啊。她就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全考虑病人的需要,所以刚工作了两年就被推荐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所以你想我们大学的学生就是这个样子的。

美国和中国刚刚建交后,有一些人可以去美国进修,但是美国在中国医学方面只承认三所学校,分别是上海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和协和医学院。其中只有上海医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学院,上海医学院的毕业证是受到承认的,其他都需要参加特定的考试,这个考试非常难,回答问题都要靠外语,也要掌握最新的医学动态。当时有一条规定:凡是在上海医学院拿到证明的人也可以获得认可。我们学校就办了进修班,外地医学院的学生纷纷来参加,来我们这里报考进修班。进修班的训练也很严格,在进修班里读满两年后,再进行考试,颁给他们资格证,这样他们也同样可以得到美国方面的承认。上医的教学成果一向得到国际上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