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后记

访谈后记

得到采访史玉泉教授的任务,交代给我们的联系人就是史老师的学生、现在华山医院工作的戴老师,我记得戴老师在电话里痛快地答应了我们所有的要求——联系史老师接受访谈、向史老师转达我们的访谈提纲、简单介绍史老师等,直到整个访谈项目结束,我都没有见到过戴老师,但是电话里戴老师积极的配合,至今想起来都让人觉得这是个痛快的、温暖的人,是一个对史老师特别尊敬的人。

考虑到史老师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我们分两次对史老师进行了访谈录像。一次在华山医院,我们在神经外科办公室最里面的一个小隔间里见到了史老师,窄窄的空间被一台台式电脑占去大部分空间,史老师对着书稿正在工作,我们还来不及表示我们的谢意,史老师就招呼我们就座、喝茶,热情得让人感觉不到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好像你面前的就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笑眯眯看着你提问的年轻老师。接下来的访谈、录像很流畅,史老师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让我们不知不觉就跟着那些跌宕起伏的往事或感叹或惊奇,史老师也是很体贴很有耐心的人,对于当时的一些地名和人名,在录像过程中就边说边记在本子上,录像结束只是再次确定一下模糊的地方,第一次访谈就顺利结束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史老师家里进行的第二次访谈,那天初冬的午后阳光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微笑,我们带着一堆采访器材,穿过上海的老巷和洋房,去史老师家——一栋上海老楼房。现在看访谈录像,镜头拉得很近,温暖的阳光铺撒在客厅里,史老师微笑着讲自己的专业、病人、学生和家人,屋外偶或传来汽车喇叭声响,画面温馨、时光美好得让人沉醉。史老师说过,“作为一个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做好榜样,人家也会看出来”,我想一个一辈子坎坷但从没放弃、永远感恩的人,一个“身教和榜样”已经成为性格的人,就是这样的吧,即使什么也不说,单单只是微笑就让人觉得温暖和煦。

感谢史老师,感谢戴老师,感谢“师道”这个项目。

(郎需颖)

【注释】

[1]黄家驷(1906—1984),江西玉山人。著名胸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联医学科学院院士,并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外科学会会长。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胸腔外科学习,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曾任国立上海医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是美国胸外科专家委员会创始会员。1945年,在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创建胸腔外科,是我国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1980年倡导成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创始人之一。多次参加制订我国医学科学发展规划,组织领导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是国内外知名的医学科学家。著有《外科学》,译有《胸部外科学》等。

[2]沈克非(1898—1972),浙江嵊县人。一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有“外科第一刀”之称。1916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生,三年后留学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余大学医学院,192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29年,任安徽芜湖戈矶山医院外科主任,不久又奉调赴南京筹建中国自办的综合医院——中央医院,医院落成后,担任外科主任,后升任院长。抗战期间兼任湖南湘雅医学院、重庆国立上海医学院名誉教授。抗战胜利后,1946年到上海医学院任专职外科主任及教授,兼任中山医院院长。1950年,率领第二批志愿军医疗队赴朝,担任医疗队技术顾问团主任顾问,亲临抗美援朝前线为志愿军伤病员疗伤。回国后受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负责领导科研工作,授少将军衔。1959年,回上海第一医学院任副院长兼中山医院院长和大外科主任。编写完成的《外科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外科专业参考书,至今仍是外科临床医师必备的工具书。上世纪50年代初,成功为一名脑瘤病人摘除右额叶的巨大肿瘤,当时轰动全国,赢得“外科第一刀”之美誉。

[3]李少石(1905—1945),广东新会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3年春,奉调重庆,公开身份是《新华日报》记者兼编辑,实际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外事组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1945年10月8日,正值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到曾家岩50号周公馆访周恩来。适值周赴宴会,由李少石代陪并送柳回沙坪坝。回途时,车抵红岩嘴下土湾,因刹车失灵不慎撞伤陆军重迫击炮第一团第三营第七连士兵吴应堂。班长田开福向汽车鸣枪,子弹射穿李少石肺部,送重庆市民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晚7时45分牺牲。

[4]程玉麐(1905—1993),苏州人。著名神经精神科专家。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1—1933年间先后到德国和美国进修神经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1934年回国后任职于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1936年应中央大学医学院邀请任神经精神科教授及科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中央大学西迁去四川成都,担任华西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办的四大学联合医院的神经精神科教授及科主任,讲授神经精神病学。1939年,出版专著《神经病学》,该书是我国第一本神经病学教科书。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及广州中央医院神经精神科教授及科主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神经精神科教授与科主任。1947年创办我国第一所由政府主办的神经精神病院——卫生部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任院长。上世纪50年代后赴美行医。1972年起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著作有《临床神经病学》、《动力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等。

[5]蒋大介,1926年生,江苏常州人,神经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后在华山医院神经科工作,历任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等。从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血管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较早研制成独特的脑部定向手术仪用于临床。发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手术治疗》、《严重对冲性脑损伤的临床与治疗》、《锥体外系疾病的定向手术治疗》等论文30余篇。合著有《神经外科手术学》等。

[6]杨德泰,1926年生,江苏镇江人,神经外科学教授。1951年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1953年起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工作至今。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