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止的思考
万:于老师您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呢?在高分子和化学之外会不会涉猎一些人文学科?
于:我喜欢历史呀。我平时的爱好也就是看看书啦。
万:那喜欢运动吗?
于:现在主要是走走路。
房:身体还是很好的。
于:是走路走出来的。
房:在您90岁寿辰的时候,他们就都说你的身体非常好,思路非常清晰。我们跟您聊天,觉得您身体非常好,思维各方面非常清晰。
于:主要是基因吧。
房:您对生命的起源问题一直很有研究,这个问题您不是关注一年、两年了吧?我好像在一个刊物上看到过您发表的《化学与生命》的文章。
于: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我一直就有一个想法,因为我是研究有机(化学)的,有机里面,我们这个生命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在46亿年前,地球上是没有什么的,那么生命怎么来的?生命都是有机化合物啦,那么有机化合物这个有机反应是怎么起的?打个比方说,我们治高血压的药物,都有药方的,药方里面都有这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看这个结构式,我就想这个结构式怎么和人结合起反应呢?这个我们并没有搞不清楚。
万:有机物不是从海洋里面来的吗?
于:海洋里面,它怎么来呢?生命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们说生命的起源是有机化合物,是有机的,可有机反应怎么发生的呢?它在地球上面自己是怎么化合的呢?我们现在的有机化学并没解决这个问题啊。催化,就是讲两个东西要起反应,需要一个东西催化它,但到底催化剂是什么东西,我们也还不知道。所以生命怎么来的,有机化合物怎么起反应的,这个药怎么对人体起作用的,都说不清楚,至于身体里面这个化学反应怎么发生的,也不清楚。这些都是些没解决的问题。科学真的很难解释,却是非常奇妙的,我最近这方面的思考比较多。
房:您对我们现在的高分子学生或复旦的学生有什么寄语吗?
于:管好自己吧。希望将来多出些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中国人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并不是脑子不行,而是环境不行,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很多的,但都是在外国的环境下。将来中国环境好了,也会出很多诺贝尔奖的。
房:您说的环境主要指哪些方面呢?
于:设备、思想、气氛,世界上的大学排名,中国的大学排不上去,外国大学历史悠久,中国的大学到清朝才有。
房:那您觉得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提高?
于:各方面都要努力,现在中国的设备和技术恐怕比国外要差一些,学风也比国外差一点,所以出不了诺贝尔奖。
希望将来中国出诺贝尔奖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是靠一个环境。
于同隐与访谈者
附录: